论坛新闻

首席圆桌一 | 2021全球经济复苏进行时:通胀承压,美债收益率仍有上行空间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6日         来源: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4月10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PBCSF)主办、京东科技集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CFD) 承办的 “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2021全球经济与政策展望”在27个平台全网直播,受到近百家媒体瞩目,直播观看人数超千万。
 

圆桌(一)全球经济展望与会嘉宾合照

 
论坛圆桌(一)主持人由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担任。出席圆桌论坛(一)的嘉宾分别有,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先锋领航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丁爽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首席经济学家们围绕“全球经济展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将呈现分化的态势,美国经济的上行风险很高。但对于是否有持续的通胀压力、美债收益率上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首席们有不同观点。
 
沈建光
 
2021年全球经济将由中国“领先”转为美国“领先”,但需要关注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风险,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会迎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预期6.5%,并且最近几个月预期还在不断上调。虽然中国的增长预计会达到9.5%,但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领先美国大概6%左右,2021年会缩小到3%左右,同时中国环比年化在四季度会回到5-6%的区间,而预计美国今年的环比增长在大部分季度都强于中国。与此同时,各个经济体之间和行业之间都面临严重的分化。美国领先,但欧洲和日本要到2022年才能回到2019年经济水平。发展中国家除了部分新兴经济体,拉美地区预计到2021年底仍然严重显著低于2019年经济水平。行业的分化的次序在各个国家不太一样。中国的生产端,包括投资、出口、工业增加值指标最先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但消费和服务业相对比较滞后。美国数据正好相反,首先复苏的是居民的消费,服务业跟生产端仍然滞后,在今年有望慢慢的往上追赶。
 
分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各个国家之间在疫情防控措施和疫情得到控制以后经济重启的次序方面不同。另一个原因在于经济政策的力度和重点的不同。美国这一轮疫情之后的财政刺激和降息速度都是快、非常大,更加关注向居民部门现金的转移支付。中国相对居民消费恢复相对更加缓慢一点,其中一个原因是政府对于居民部门直接的财政刺激、财政补贴相对更加有限。
 
朱海斌
 
朱海斌认为,美国财政可持续性是很大的问题。如果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国债可持续性的担忧累计到一定程度,不排除有可能在未来的10-15年诱发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崩溃的局面,造成国际货币体系重新洗牌和重组。这个风险不能忽视。根据IMF的数据,去年全球平均债务GDP比例增长35个百分点,未来既达到经济平衡,又能实现去杠杆,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除了通胀的风险之外,高债务下的金融稳定对于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或各个国家货币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掣肘,这是疫情之后所诱发的新一轮次生的灾害现象,讨论金融市场问题时候值得重点关注。
 
拜登的“高压经济学”和三个因素的变化将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涨,是三十年以来的大逆转,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邢自强表示,现在全球经济可能面临的是30年未有的大变局,背后是长期的结构性的通胀压力。短期内美国通胀可能起来的原因是经济有可能过热。一是政策有力度。美国利用其自身储备货币的地位,政策力度极大。第二,疫苗有效果。这个有背后深层积累的科学实力、组织实力的支撑。第三,消费者有余粮。目前美国消费者有高达2万亿美元多余储蓄,由于财政直达的效果,居民资产负债表这次其实没有伤筋动骨,一旦经济放开,消费就能够爆发性的释放出。这三大因素推动之下,今年美国经济可能呈现过热的情景,甚至高过8%的增长。拜登政府跟过去30年美国经济治理思潮不一样,旨在通过基建刺激、财政转移支付、劳动者培训等等甚至税收制度变化,实现包含中等收入群体、男女阶层的全民就业,想部分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化,这会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紧俏、工资上涨。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率其实并没有同步上涨,通货膨胀就是难以避免的负作用。在美国经济可能过热局面下,判断美国通胀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上探到2.5%甚至更高的水平。
 
有三个结构性的因素使得美国这轮通胀跟过去30年不一样,可能在中长期持续,而并非周期性地上涨。过去30年抑制通胀、提升全球生产率的三个要素可以称为“3T”,即贸易全球化-Trade,科技的巨头化-Technology giants,以及收入分配偏向企业化-Titan。第一,拜登担任总统之后,中美之间很多竞争和摩擦会长期持续,尽管不是全面脱钩,产业链上强调自主,逆全球化在持续。第二,全球包括美国、欧洲、中国都在反思过去一味扶持科技平台企业对研发提升效率的追求,现在要加强监管、反垄断,数字税在世界各国成为一个新的思潮。第三,收入分配领域,过去三十年劳动者占美国GDP分配比例越来越低,现在可能要逆转,拜登的高压经济学刺激方案里面实际上也包含了非常多的对中低收入群体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基础建设投资的溢出效应,以及对下一阶段劳动者技能的培训。因此,过去抑制通胀的“3T”因素都在这一轮出现30年以来第一次大逆转,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结构性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美国高压经济学带来的一个新的结果。
 
邢自强
 
中国去年打好疫情防控上半场,经济一枝独秀,但是,疫情的防控和经济复苏是全场战役,怎么尽快打好下半场,比如实现群体免疫,不被发达国家快速打疫苗群体免疫、重开边境、重启旅行影响。中国经济复苏局面很好,如果通过中欧投资协定和RCEP的落地,让中国经济外部性大市场被更多贸易伙伴分享,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利用好欧洲、亚洲其他国家在这中间求平衡的局面,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亚于中国第二次入世。
 
美国的通胀的压力并不会持续,美债收益率继续上行的背景下,预计中国债券市场净流入规模与去年相当,渣打银行中国首席丁爽则认为。丁爽表示,供需暂时的失衡再加上基数效应,预计美国核心通胀在二季度可能达到2.5%,引发了市场对于美联储是不是量化宽松、减量或者加息提前的担忧。10年美债收益率在去年8月份之后的半年时间内快速从0.6%上涨了100个基点到1.6%,很多新兴经济体债券市场出现了资本的外流,推升了新兴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水平,有的新兴经济体国债收益率上升幅度超过美债收益率。但丁爽认为,美国的通胀是临时性的,基数效应会慢慢剔除。随着经济重新开放,供给会跟上,需求端有比较大的产出缺口,且充分就业还没有达到的情况下,持续通胀的可能性还比较小。丁爽认为美联储会忽略临时的通货膨胀的上升,到2022年初失业率降到4.5%左右才可能会考虑量化宽松的减量,到2023年失业率回到疫情前差不多比较正常的3.5%的水平之后才会考虑加息。在这种背景下,预计美债收益率会继续上升,二季度会达到1.75%,到年底可能会达到2%,但与过去半年相比上升速度和幅度会有所减慢。但如果收益率上升超预期,美联储会进行干预,否则会增加美债发行的成本,因此进一步上升的余地比较小。
 
 
丁爽
 
美债收益率上行对新兴市场的债市会有影响,但对中国债市的影响比较小。一是人民币汇率相对还是比较稳定,二是中国国债收益率还高于美国100个基点,同时中国债券市场的波动明显跟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债券市场波动关联性很小,增加了分散投资的好处。所以,我们预计即使在美债收益率小幅上升情况下,今年中国债券市场仍然有净流入,净流入规模会跟去年相当,略超过1万亿人民币。
 
“全球资产正在大膨胀”,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美国、日本、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膨胀,各国纷纷采取财政刺激计划,占GDP的比重史无前例,基本可以说美国这次财政刺激计划是跟二战刺激计划旗鼓相当,占GDP比重16%,这是是非常极端的宽松政策”。在拜登的1.9万亿大规模刺激计划开始以前,已经有4000多亿现金通过财政的形式定向发放给居民,导致美国储蓄率急剧上升,美国居民储蓄总额甚至超过了中国。随之而来的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节节攀升,消费也随着疫情的推移大幅上扬。尽管经济逐渐复苏,市场对通胀和上行风险的担忧已经悄然出现。先锋领航王黔表示,我们看到美国经济受益于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且疫苗接种非常顺利,我们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增长7%。在政策刺激下,居民部门新增的储蓄约大概3万亿,如果居民部门出现报复性消费,我们觉得美国经济增长真的有可能出现接近10%的增长。
 
美国的通胀可能是技术性和临时性的,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更看好非美发达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先锋领航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认为。她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供给瓶颈、和低基数等原因,美国4月份开始可能通胀高于2%,但是这些因素消退之后,年底核心通胀又会重新回到2%以下,这是联储到对通胀都不太担忧的一个原因。王黔认为平均通胀目标框架下给了美联储一定空间,预计联储可能2023年三季度才可能加息。王黔认为,美债收益率上涨很大原因是通胀预期上升,但还有一部分也是显示市场可能担忧联储会过早加息,她认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估值大概1.9%左右,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甚至到2022年通胀预期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这意味着实际收益率是负的,对经济和金融市场还是起到比较支撑的作用。长期来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概在3%左右的水平,仍然远低于历史4.5%平均水平。
 
 
王黔
 
王黔认为,虽然当前美元走强、美国收益率上升,全球资金流动流出非美市场,但是下半年如果出现同步复苏的局面,美元有可能呈现一种走弱的局面,资金可能又会重回新兴市场。利率虽然反弹了,但实际利率仍然是负的情况下是可以支撑风险资产的,因此对整体风险资产的表现并不过于悲观。从地区而言,更看好非美发达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从风格而言,看好价值股和小盘股。此外,很多投资者担忧通胀风险,可以在资产配置中间放超配置大宗商品、黄金和国债。
 
首席经济学家们从专业角度出发阐述各自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全球经济展望”圆桌会议(一)在观点交流与对话中圆满结束。
 
2021年4月10日,阔别两年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云端正式回归。本届论坛以主旨演讲+圆桌讨论两部分组成,采取线上参会、全网直播的形式,让观点交流、思维碰撞畅通无阻。论坛邀请到二十余位重量级嘉宾相聚云端,围绕全球经济展望、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后疫情时代的货币和信用、碳中和与宏观经济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总主持人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教授担任。
   

 

更多2021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CIFER公众号后续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