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CIFER看大宗】大宗商品企业融资难:谁之过?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1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背景:上海钢贸坏账事件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急转直下,从年初26.6%的高增长迅速回落至负增长,到2009年一季度末,出口增速转为-19.7%,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发电量零增长,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倒闭,季末全国城镇失业人数达到196万。有鉴于此,我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稳定国内经济。

四万亿计划出台后,资金密集型的钢贸企业成为各家银行的宠儿,有的银行为了方便完成放贷任务,甚至专门将支行网点开在了钢材市场的旁边。据上海银监局统计,在钢贸行业繁荣期,仅上海地区的钢铁企业贷款余额就接近2000亿元,以上海周宁商会公布的贷款平均成本15%计算,钢贸商每年支付给银行的成本高达300亿元,是当年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钢贸商之所以成为资金需求的大户,是因为他需要先付款到钢厂订货,款项到账后,钢厂经过一个生产周期,才能把钢材生产出来交给钢贸商,钢贸商再把钢材卖给终端。同时多数终端会先欠着一周到一两个月的账期。所以贸易商本质上是在为上游的钢厂和下游的终端垫资,回款周期长,资金压力大。由此,需要大量资金的贸易商与急需完成放贷任务的银行客户经理一同联手,从2009年伊始开启了大宗商品行业的“钢贸风云史”,在这个过程中,诸多“金融创新”与“资金游戏”模式应运而生,为日后中外瞩目的“上海钢贸坏账事件”埋下了伏笔。



金融创新一:“融资互保”模式

如上文所说,钢材属于大宗商品,作为中间环节的钢贸商除了要提前支付钢厂的货款外,还必须接受下游链条的延后付款,资金需求量巨大。与此同时,钢材在仓库之间来回运送,仓单数据易于造假,对应的钢材品种达上千种之多,银行的客户经理难以识别,这些都对银行看重质押品的风控模式提出了挑战。

为了更便利的获得银行贷款,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会长、周宁上海商会会长周华瑞在其经营的逸仙钢材市场首创了“五户联保、动产质押加上担保机构担保”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3到5个钢贸商结成一个小组,联合向银行提出授信请求,每个企业均对组内其他钢贸商的贷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这一模式前期还能对进入钢贸小组的企业进行自我审查,而到了后期,尤其是4万亿刺激计划之后,随着钱来的越来越容易,钢贸小组内部的审查机制越来越松,逐渐发展成由钢材市场成立的担保公司为散户担保,即使散户无法还贷,实力雄厚的担保公司、钢市老板也会兜底代偿,银行也就不再重视钢材货物的质押风控环节。

这种模式,在基建热潮兴起、钢材市场价格上升的初期貌似解决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与中小钢贸商融资难的问题,但也为后期市场降温,银行收贷后行业遭到大规模清洗埋下了伏笔。

金融创新二:“托盘”模式

“托盘”是大宗商品贸易商缓解资金紧张的业务手段之一。具体指 “托盘”公司作为委托方帮助贸易商代理订货,并起到为贸易商垫付资金的作用。当贸易商资金紧张得到缓解的时候,再把钱打给“托盘”公司并从“托盘”公司提货。

一般而言,担任“托盘”公司角色的都是大型国企或者上市公司,因其具有良好的信用,是银行愿意发放大额贷款的对象。而“托盘”公司通过为贸易商提供资金融资,赚取资金的时间价值,事实上放大了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过程中的杠杆,成为了钢贸商的“影子银行”。

在实际操作中,就是钢贸商有一批已开出仓单或已质押给银行的货物,同时他还需要向上游钢厂订货,这个时候“托盘”公司就站出来向钢贸商订购这批已开出仓单的货物,钢贸商通过仓库虚开仓单向“托盘”公司进行虚假“交货”,而“托盘”公司由此交付货款,事实上达到了通过这笔交易向钢贸商提供融资的目的。一般而言,托盘公司垫付资金的年息为20%,钢贸商会在货物完成交割后将本息一起打还给“托盘”公司,最终实现所谓的“双赢”。

资金游戏:挪用现象

随着四万亿投资盛宴的开启与钢材价格的飙涨,长三角地区的中小钢贸商通过融资互保、交换钢材库存等多种方式,向银行套取了大量资金,再把融来的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里进行投机,一部分为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尽了一点“微小的”贡献,另一部分在股市中就此“消失”,进一步放大了钢贸圈的“借款黑洞”。

泡沫的破裂:

最终,随着2010年国家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钢材价格在2011年迎来暴跌,大部分上海钢贸企业陷入巨亏和资金链断裂的境地。2012年3月到9月,螺纹钢价格从5300元/吨猛跌到3300元/吨,银行对钢贸行业的信贷政策由扩张转为紧缩并开始抽贷,引起大量的钢贸商破产跑路,钢贸商在钢铁产业链中最先出局。

2013年,钢材业销售利润率只有0.65%,钢贸行业本身亦难以为继,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担忧并开始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追贷。据上海法院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4月一个月内上海即开庭209起银行起诉钢贸商案件,2013年8月,上海一个月内开庭的钢贸金融纠纷案增至302起。

为了收回贷款,银行的客户经理们甚至采用了“骗还贷”的套路,先跟钢贸商保证还上这笔贷款立马放出下一笔贷款,并向钢贸商展示下笔贷款已经办好的手续和印章。当钢贸商去刷信用卡或者借高利贷还上上笔钱后,客户经理们开始借口“领导出差”或者“换领导”,用各种理由表示不再放款,这进一步加剧了钢贸商的资金链紧张,并最终引起了钢贸行业的崩塌。

直接后果:银行收缩信贷、内部暂停贸易类融资

2013年的钢贸坏账事件直接导致50%以上的上海钢贸企业因银行借贷无法偿还而破产或濒临破产,700多人被通缉,300多人入狱,上千家企业成为被告,上万张信用卡被严重透支。

经历了2013年上海钢贸行业坏账事件后,各大银行纷纷将钢贸行业列为谨慎型行业,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挽救损失。而钢贸行业作为资金密集行业,银行的信贷限制对其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并由此一蹶不振。

"CIFER看大宗"之当前现状:

在2018年的当下,经过CIFER大宗商品组的一系列调研,我们对大宗商品行业,尤其是钢贸行业当前信贷紧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并由此引申出银行与企业两个主体关于大宗商品行业融资问题的不同关注点。

银行的角度来说,风控上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

1.重新关注货物质押模式,探索如何有效进行货物管理与解决仓库虚开仓单的问题。就钢材贸易来讲,钢材的种类有1000多种,银行的客户经理不具有具体识别抵押物的能力,同时部分仓库与钢贸商进行勾结,一货多压,开具虚假仓单,这些都是银行当前风控手段难以触及的难点与痛点。

2.如何解决银行特定贷款资金用途被挪用的现状。在现实操作中,部分钢贸商拿到大额资金后转身投向了股市与房市,投入股市的就此陷入黑洞,投入房市的尚且还能回款,但这些操作方式违背了银行放款的本意,增加了借贷资金的道德风险,也是现阶段银行难以监控到的地方。

企业的角度来说,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

1.银行放款的态度差异。对于国企、央企,银行客户经理本能地认为贷款会有国家兜底,乐于为他们放款。而对于大宗商品行业的民企,由于资金需求量大,且风控难度大,银行极少批准放款,迫使部分民企只能去走“托盘”公司的通道,此举反而增加了民企的资金成本,本质上也没有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得到缓解。

2.套期保值意识不强。在此次走访的过程中,相关贸易企业还是希望“挣快钱”,不愿意进行国际市场上的套期保值操作。因为套保尽管能避免货物贬值的部分损失,但同时也抹去了货物升值的空间。总的来说,相关企业主不仅仅想挣货物贸易的差价,同时也想挣期货与现货的差价,在此过程中,风险与收益是相对的,也就使得自身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CIFER大宗商品组提出了系列解决思路:如使用区块链技术监控货物运输过程,建立白名单制度方便银行进行放款,支持民间风控意识较强、风控手段先进的“托盘”公司进入大宗商品领域,为相关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