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张智威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8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2018年12月9日上午,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胜利闭幕。哈佛大学教授、前费正清东亚研究院院长傅高义在闭幕式做主旨演讲,随后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嘉宾讨论环节中从知识产权的方向切入,运用生动形象的企业案例,解析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形势下,中方努力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使得双方受益。


19BE4


以下是张智威博士发言原文:


张智威:我接着刚才周教授提到的往下讲一讲,我觉得他说得挺好,我是比较同意的,就是说在过去的这一两年里面,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美方智库里的人,他们会提到,中国跟美国在以前看起来更像是,英文叫converge,我们一直在说我们要做市场化改革等各个方面,而且从大家大趋势上,尤其像傅老师这样,傅老师从几十年的观察,80年代、90年代跟过去10年来比较,肯定我们两个国家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确实有这种converge 。


现在外面人在抱怨我们没有这个converge, 我们有diverge ,diverge 就会造成一些矛盾。刚才周院长提到改革这方面能够使两个国家更平衡的往前走,能够改变diverge 这种情况。


说的具体一点,我觉得现在贸易战里有一个事中国可以做,而且对两边的利益都是好的事。刚才傅老师也提到,他从美国的角度看中国有哪些地方美国在抱怨,他提出了四点,其中一点是关于知识产权的。


知识产权这个事,我在回想当初我像大家这样90年代在中国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中国的软件叫中文之星。年轻人可能都不见得知道,9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用中文之星,那时候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小,微软的windows中文版做得很烂,所以没有人用中文版的windows。大家都用中文之星软件,做得很漂亮的外挂式的平台。你要拿中文之星打中文字,你会发现中文字打的都非常优美,非常漂亮的软件,所有的人都在用。那个公司最后怎么样了?最后我理解是破产了。当时这家公司的CEO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他说中国哪怕有千分之一的用户是合法用户,他的公司都不会破产。就是所有的人都在用盗版的软件。


所以,你可以想象,这个事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件事不是一个坏事。尤其现在我们发展走到这条路的时候,实际对我们自己也是很好的事。是不是某些地方的改革能够让两边都能够受益,最好能够找到一个公约数,而不要用对抗的方式做。


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供大家批评。


以下为张智威博士回答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双方的角力,实际跟背后的智囊团有很紧密的联系。因为所有的嘉宾在中美都待过,我想各个嘉宾能不能简单谈一下,在我们智囊团跟美国的智囊团队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或者后续科技教育等等方面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第二现在我们看到美国对世界老二采取的策略实际有路径依赖,包括我们对日本、苏联等等。那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背景全球化技术进步,实际完全不一样,我想跟各位专家谈一谈,针对现在形势下,美国会不会有一些新的策略针对于中国的策略,而避免有相应的路径依赖。因为中国也在不停的学习,也在不同的借鉴日本、苏联和德国的一些方式。


张智威:两边智库发展的起点也不一样,积累的情况也不太一样,但我现在觉得其实全世界智库,过去一两年都出现重大的误判,不止中国、美国各个地方都一样。比如脱欧这个事、特朗普选举这个事。


在发生之前,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件事不太可能发生,我甚至在担心我们全球所谓的精英阶层,是不是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些事和问题两边极端化。比如中西部的情况那么差,我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个事,一直到特朗普总统选上去了。他发了那么多的Twitter,我们这些精英的人总是在笑话他你缺乏修养什么的,但你看他的支持率还蛮高的,这背后肯定有一些经济或者社会上有一些重大的变化。


而我们这些智库里,我现在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解释说这些事为什么发生了,同时我们这些所谓的精英阶层应该怎么改变政策的思维方式应对这个事。大家都是学经济学的,很早以前学经济学,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们学经济学的时候,总是考虑效率,好像在美国博士都没有人提到分配和公平,这些东西在西方教学里我没有遇到过。


一直到现在当然有法国经济学家写的《21世纪的资本主义》开始有一些反思,但我确实觉得我们这些经济学家考虑现在世界上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全球化走到现在走不过去了,刚才傅老师也提到最早中西部失业率的问题,美国要看选举的话,蓝的和红的是经纬分别,分别很明显的。脱欧的选票也是很明显的,这些问题我觉得两边的智库可能都没有太想清。


观众提问:我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比较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可能并不利于知识的扩散,就是民众的学习,像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很多都是用盗版软件学习、通过盗版的光碟去了解世界。

您刚刚也提到了,包括像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对认知世界,他们生活感受的差别,您觉得现在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讲,包括从经济收入,我们现在中国做好准备去建立一个非常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了吗?


张智威:我觉得中国完全可以,就跟小孩子一样,你要是觉得这个小孩子永远开车不合适,你可能到了40岁都不愿意把驾照给他,但是我提出一例子,我一段时间我在深圳开会,提到了腾讯,他们主管法律的是一个外国人,他来做讲演,他提到了,在深圳有另外一个公司侵犯了腾讯的产权,然后他们就去法庭上告了,法庭最后判侵犯产权的这个公司,赔偿的金额是大大超出了腾讯当时预期的水平,基本上就把公司罚到破产了。


他拿这个作为一个例子,他说中国知识产权这个事情逐渐的在变好,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最后的推动是什么呢?最后制度的建制是我自己感觉到不舒服了,那个时候要推动制度,外面的压力会有一些帮助,但是我觉得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有大量的公司,他们自己有这个需求,他需要去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个时候政府能够做一些事情,顺势推一下,这个事情就能够往前走得更好一点。


我可以看到有大量的人,包括智库,就是说刚才建东提到的智库,为什么说在美国智库能够做起来,为什么在我们这边做不起来?因为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如果没有价值的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呢?


这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我自己感同身受,我们写的那份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国内产业链的影响,这份报告。我们在香港,我们绝大多数的客户都是在海外的,国内的客户很少。


我们的报告发出去了之后,隔了几天我在国内的一个微信群里面看到,有人拿着我们的报告发出来了,第一页都一样,第二页加了一块,某某公司每天可以给大家提供什么深度报告,如果想要的话这是联系方式,让我看到的时候,你如果是这个样子做的话,这个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


他同时还发一个,经济学人的这种报告,就是这个样子,一个PDF放上去了,第二页就是他的联系方式,你这个样子这个是不可以的,我觉得这个不是说我们在意不在意,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观众提问:好像一提到知识产权,所有人第一反应是中国侵权,或者是美国的企业政府处在一个被占便宜的状态。实际上我们知道不管在美国或者欧洲,政府对于技术上处于相对或者绝对垄断地位的监管都是非常严格的。我一直在想中国政府在对跨国技术企业反垄断调查方面做的力度到底够还是不够,是处于很弱的监管还是处于一个恰当的监管。


另外,中国的企业在抱团对抗跨国企业技术霸凌这方面是不是做得也很差?实际上我认为301的调查对于中国的政府或者中国的企业来说,会不会也是一个契机。因为我们知道尤其是美国的跨国技术垄断企业,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对中国相对弱势企业霸凌是非常严重的。但是,企业抱团反抗或者政府调查反垄断的力度,相对来说还是挺弱的。我还没有从任何的媒体或者任何的案例上看到任何一个世界10强甚至500强的跨国企业在中国面临了重大的反调查。但不管在欧洲或者美国,这种案例发生的是很多的,而且跨国企业在技术霸凌这方面得到的制裁是非常严厉的,但是他们在中国没有这种经历。而一旦提到知识产权保护,他们总是以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现,这让我感觉很不爽,因为在中国这个市场上赚到这么大的利润,攫取了一桶又一桶的金,然后又说我被人占便宜了。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相关的数据或者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状况,谢谢。


张智威:我觉得保护知识产权和反垄断,这些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都应该去做。但一个主要的原则,不是针对中国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它应该是一个法律对所有的企业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原则,这样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


1F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