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隆国强 │ 中国要做WTO改革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出席2018年12月7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学术研讨会中表示,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进入一个加速调整时期,WTO需要改革是共识,但是怎么改,却没能达成一致。中国要做WTO改革的参与者和贡献者。WTO改革不是要推倒重来,不是要破坏WTO,而是要通过改革让WTO更有效率,让这些国际规则能够更好地反映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的需要。


E760


以下为隆国强主任发言全文:

谢谢建东教授,刚才听了前面几位名家的精彩观点,很受启发,我补充三点看法:


第一点: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进入一个加速调整时期。


前面几位都讲了,全球治理体系很重要,因为没有一个世界政府,如果没有一套规则来维护的话,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历史上很多各种各样的战争,就跟没有一套规则有很大的关系。


二战结束以后,我们形成了当今的一套全球治理体系,在政治上有联合国,在经济上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等等,当然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庞杂了,除了多边体系,还有区域性的,除了政府间的体系,还有非政府间的体系。


当今全球治理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治理体系,对过去战后70多年全球的和平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治理体系从二战结束以后建立起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一直在演进之中。


为什么我们现在强调当下进入了加速调整期呢?目前变化的幅度和方向都和以往的演变不一样,以往我们说多边贸易体系,它是沿着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方向不断扩展领域,从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慢慢扩展到投资、服务贸易、基础性贸易壁垒等等,它是沿着这个方向扩展的。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一方面多边贸易体系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对它不满意了(特别是主导者美国),美国人觉得不好,它就威胁说我要退出WTO,它主导成立的,但是现在它要退出WTO,为什么呢?


其实你会发现它从理念上就有了变化,WTO主导的理念是自由贸易,现在美国人更强调公平贸易,背后当然是利益,不仅是说美国人对它不满意,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东西,比如说数字经济、电子商务,这些都需要规则,而WTO的谈判功能不像人们预期的那么强,多哈回合谈了那么多年没谈完,更遑论它还能够及时的制定这些新领域的规则呢?暴露出了制定规则方面的不足。


WTO最有特点的争端解决机制,美国人嫌它管的太多,所以就阻挠上诉法官的遴选,让它近乎瘫痪。


当然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不满,比如说多哈回合发展议题的谈判迟迟未果,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但是在整个全球治理体系里面,它的话语权没有相应的反映出来(特别是制度性话语权),所以觉得它不够民主、不够包容。


所以,大家各有各的不满,就形成了一个共识,说要改革,WTO要改革是有共识的,但是究竟怎么改尚未达成共识。


第二,WTO的改革是大国博弈的新战场。WTO是多边贸易体系的集中体系,所以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最热门的话题是WTO的改革,这也是在短暂一两年时间里面迅速升温的新话题。


所谓大国不是说只有中美两家,WTO有160多个成员,大家都是利益相关者,但是客观的讲要推动WTO的改革,小经济体、小成员相对来说影响力小一点,大经济体、大成员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大的经济体里面,有很多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有差异的地方,尤其是在贸易投资领域,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上差别很大。


比如说发达经济体,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比如说美国、欧盟、日本都发布了一些联合的声明,对WTO改革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联合的发出这样的声音,但是至少金砖五国吧,除此以外还有印尼这种发展中大国,最终也会参与到WTO改革之中。


如果我们选两个代表的话,比如你看美国和中国,在WTO改革方面有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差别,从目标上来看,美国更强调利益导向,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强调发展导向,不是片面强调贸易利益,而是要让贸易投资更好促进发展。


从理念上来看,我们今天是高举自由贸易大旗,我们倡导的是合作共赢,而美国人现在更多强调公平贸易,背后其实或多或少隐含着零和游戏的想法,你多了我就少了,特别是是在中美贸易的时候,美国人有一个吃亏论,觉得贸易逆差大,他吃亏了,你得到的多了,实际上是一个零和游戏的想法。


从改革的领域里面讲,我们更强调WTO制定经贸规则,在商言商嘛。美国人除了利益、除了经贸以外,其实他还隐含着一些地缘政治的想法。


我前两天接待了一个德国朋友,他坦率地讲,他说我们欧盟和美国也是不一样,欧盟更强调WTO本身怎样能通过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经贸发展,他说美国人是有地缘政治考虑的。美国针对中国,提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中国的经济体系和WTO不兼容,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谓“三不”。


从推动改革的方式上来看,中国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美国人希望他来主导,美国人公开说,绝不容忍中国来主导制定全球规则。他也不是阴谋,是阳谋,他希望美国主导搞个小圈子,把他几个重要的盟国拉到一起来推动。


所以这上面你会看到大国,不仅是中国、美国,还有很多大国都会参与到WTO的改革之中。WTO的改革要形成一个共识,博弈是一个中性词,不是一个贬义词,在博弈中去寻求共识。


第三个我觉得中国要做WTO改革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大家也知道我们是40年来才打开国门,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融入到全球的经济贸易体系中,我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从经贸规则的角度来说,我们过去一直是学习者和接受者,没有什么规则是我们主导建立的。


今天正好当中国已经变成一个新兴大国,有足够大的国际影响力,又面临着WTO改革这样一个机会,是历史给了中国一个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机会。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同时从一个新兴大国负责任的角度来说,也应该参与进去。


全球治理体系是个公共品,它不能拿来为一国去谋私利。所以它是一个公共品,那大国就要做出贡献,这个贡献我觉得重要的是智慧上的贡献。


刚才大家看到一个问题,就咱们台上这几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你想达成共识,在WTO这么多成员中,背后还有那么多的利益,达成共识是非常难的。


WTO改革不是要推倒重来,不是要破坏WTO,而是要通过改革让WTO更有效率,让这些国际规则能够更好地反映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的需要。是让它更加有效,而不是破坏它,更不是说要推倒重来。所以就需要这些大国之间要寻求共识,这个共识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说我们要参与进去,参与进去对我们来说叫大姑娘上花轿,第一次。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里面,我们参与进去,关键是要贡献我们的智慧。这方面我们还是缺乏经验的。


WTO改革非常复杂,需要研究。我们中国一方面前面大家讲过,关键是干好自己的事,这个事我觉得要坚持作为一个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地提升我们的硬实力。这个硬实力就是增强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但是你说什么、你给世界提供什么,那是软实力。我们要站在全球的视角,来提出一个能够兼顾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兼顾我们自己和国际社会利益的一个让大家都能认同的好的方案。


然后大家在讨论、争论,或者说博弈中,慢慢大家有了共识,WTO改革它才真正能够落地,没有共识它改不了。作为一个新兴大国要体现这种影响力也好,体现我们的国际责任也好,都需要增强我们的软实力。


所以建东他们做的这个课题我觉得开了很好的头,但是并不是说你这个报告就回答了这些问题,我觉得只是给下一步的研究又增加了一个垫脚石。大家可以在他的这个石头上更往上爬、往上升,所以到了清华,这么多高手在这儿,稻葵、周老师、林老师都是高手,我们加宁也很有想法,做了很多研究。


所以来这儿最后想说的就是在座的诸位大家一起更加重视,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全球化治理体系的改革上,这样我们真的才能为WTO改革贡献点智慧,谢谢大家!


观众提问:您好,我是清华经媒班的学员,我想提的问题是今年已经年底了,明年的经济发展和目前经济刺激政策预计的问题。您刚才的报告和几位嘉宾都提到,未来几年我们最大的任务是保持经济增长。但是从今年以来,大家也知道实体经济的状况不是很好,包括上周五的时候,国务院甚至出了一个通知,对于不裁员的企业要给一些补贴。这个现在是引起一些忧虑,就是我们现在实体经济状况是不是非常不好?如果到了明年90天之后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面临更糟糕的状况?在这个环境下,政府大概会出台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谢谢。


D8E9


隆国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是叫稳中有进、稳中有变,增长速度和年初的预期是差不多的。所谓有进,就是结构上有很大的优化,特别是所谓的一些创新、所谓的三新,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但是动能的转换,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它面临着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所谓有变,我觉得就是外部中美贸易摩擦到明年影响会更明显的彰显出来,因为到目前来看,我们看到前10个月的统计,无论是整个出口,还是对美的出口都保持了一个快速的增长。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外贸企业对美出口在抢单出口。赶在它加税之前,或者说提高关税之前抢出口,所以数据很好看。但是到了明年,这个出口形势就不会像今年这么乐观,所以它是一个下行的因素。


我们国内来看,内需怎么进一步的增强,投资的需求、消费的需求,也是需要保持我们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样中国经济总体来看我觉得还是比较稳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