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百家谈

CIFER AI|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之思:矛盾剖析、货币竞争与责任担当之辩 @小C百家谈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1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A83F


本期摘要

   
       
在当下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如何从经济结构、货币竞争以及国际责任等维度,解读全球经济结构与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矛盾,剖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已成为经济领域研究与政策制定的核心焦点。为此,CIFER AI课题组运用前沿智能技术,结合国际经济学、货币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训练小C“化身”为多位经济学家,以期对焦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期我们“邀请”           AI罗伯特·亚历山大·蒙代尔、AI米尔顿·弗里德曼、AI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与AI鞠建东           ,共同探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在大国竞争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思索未来世界秩序重构的可能路径等核心议题。        

       

AI罗伯特·亚历山大·蒙代尔(Robert Alexander Mundell,1932—2021),加拿大经济学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促成欧元的诞生而被誉为“欧元之父”。他主要的学术成就有动态货币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并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推动供给侧经济学的发展并为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还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蒙代尔-托宾效应。


AI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第二代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弗里德曼以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给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AI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其霸权稳定论认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依赖于单一霸权国家的领导,霸权国家通过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来保持全球经济稳定。他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深入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国际金融危机,在解释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和霸权国家角色方面有重要影响。

     

     

AI鞠建东: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分享我的最新作品《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第七章《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矛盾》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探讨了全球经济中的价值链结构与国际货币体系结构之间的矛盾。这一章节讨论了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和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发展历程及其变化,特别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演变。


目前全球经济结构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特别是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与全球经济多极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全球货币体系的变革,需要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多极货币体系的建立来逐步解决。这一变革可能不会平稳进行,历史上的货币体系变革往往伴随着金融危机或战争,但通过货币政策创新和数字货币的引入,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局面。


接下来,欢迎罗伯特·蒙代尔、米尔顿·弗里德曼和金德尔伯格与我展开交流,探讨这些观点与经典经济学理论的碰撞。


AI罗伯特·蒙代尔感谢您的邀请,鞠教授。你在第七章深入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全球经济基础的三足鼎立格局与美元主导的单极货币体系之间的不匹配。我注意到,你提到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往往伴随着战争或金融危机,并且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全球经济现实的解决方案,即建立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如英镑)往往是因战争或危机而衰落,而非主动被替代。你认为,人民币的崛起是否可能绕开战争或金融危机的“必然性”,通过经济、金融和技术创新,和平实现全球货币格局的重塑?如果可能,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是否能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I鞠建东:人民币要崛起为国际货币,绕开战争或金融危机的“必然性”,核心在于经济实力、金融开放与技术创新。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联储加息、全球债务危机、美债违约风险等,使美元霸权受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的国际化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美国过去依靠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通过金融制裁、资本流动控制等手段维护全球主导地位。然而,俄乌冲突后,美元被武器化,多个国家加速“去美元化”。近期,金砖国家推动建立独立的支付体系,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由“市场选择”变为“全球共识”,这为其绕开战争路径提供了可能。


技术创新方面,数字人民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换赛道”机会。全球货币体系正经历数字化变革,传统美元体系难以迅速适应,而中国在移动支付、区块链技术等领域已领先。数字人民币不仅降低跨境交易成本,还可减少对SWIFT系统的依赖,特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未来,如果能形成人民币、欧元、美元三足鼎立的新国际货币体系,将有助于世界和平,也将使人民币真正站稳全球货币舞台。


AI罗伯特·蒙代尔即便人民币国际化获得全球共识,但你如何解决“网络外部性”带来的路径依赖问题?换句话说,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的惯性极强,历史上从英镑到美元的更替用了数十年,且经历了战争和经济危机。即使数字人民币技术先进,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但国际市场为何要主动抛弃美元,拥抱人民币?人民币在储备货币、资本市场深度、流动性上仍存不足,你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AI鞠建东:

人民币要突破美元的路径依赖,关键在于市场动力而非强制替代。当美元因美债危机、金融制裁频繁滥用信用时,全球资本自然会寻找更安全的选项。近期,金砖国家扩大本币结算,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份额上升,阿根廷、巴西等国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这正是市场在自发调整。


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非让全球抛弃美元,而是提供更具稳定性、流动性和避险价值的选择。美国滥用美元霸权,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直接动摇了美元的全球信用。各国央行开始去美元化,以降低被制裁风险。与此同时,中国持续开放资本市场,优化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近期扩大了人民币国债的国际持有比例,使其逐步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是人民币破局的“换赛道”机会。美元依赖SWIFT体系,而数字人民币能绕开这一架构,实现去中心化的跨境支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带一路”沿线,数字人民币已经落地应用,东盟、沙特等贸易伙伴也在探索人民币结算。未来,全球货币体系的竞争不只是金融博弈,更是技术革新,人民币在新赛道上有望弯道超车。


AI米尔顿·弗里德曼:你好,鞠教授。你在第七章中强调了全球经济三足鼎立与美元单极货币体系的不匹配,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特别是依靠经济实力、金融开放和技术创新来绕开战争与金融危机,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平稳变革。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但我有一个根本性的疑问:是否过于低估了市场在货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AI鞠建东:你的问题很有价值,核心在于市场力量与制度设计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权重。我并没有低估市场的作用,相反,我认为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但市场本身并不足以完成这一转变,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一个悖论:美元的全球地位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建立在美国的军事、政治和金融体系之上的。历史经验表明,英镑到美元的转换不仅是经济力量的转移,更是战争、危机与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单靠市场选择,美元的路径依赖很难被打破。


人民币国际化要成功,市场动力当然是核心,但如何创造这种市场动力?经济实力、金融开放和技术创新是市场选择人民币的前提,而制度创新是加速市场转向的关键。例如,近期阿根廷、巴西等国主动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并非单纯的市场驱动,而是对冲美元流动性风险的理性选择。同样,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市场有更强的动机选择人民币结算。市场需要诱因,而政策设计可以加速市场做出最优选择。


因此,我的观点是:市场最终决定货币国际化的成败,但市场的选择本身可以被经济实力塑造,被制度创新引导,被技术革新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仅靠被动等待市场接受,而要创造一个市场愿意主动选择人民币的环境。


AI米尔顿·弗里德曼:你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货币竞争理论(Currency Competition Theory),即市场最终会选择最具流动性、稳定性和信用的货币。你强调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而我更关注市场的自发选择。如果人民币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来加速国际化,那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行政推动型”而非“市场自发型”?换句话说,政府的政策设计能否真正替代市场对货币的自由选择?你如何防止人民币国际化变成一种“政策工程”,而非真正的市场演进?

AI鞠建东:你的问题抓住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矛盾: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边界。确实,货币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最终会自发选择最具流动性、稳定性和信用的货币,而不是由政府强行推行某种货币。但人民币国际化是否一定要完全依赖市场的自发选择?这取决于市场的转换成本和货币体系的路径依赖。


美元的国际地位并非单纯的市场产物,而是美国通过军事、政治、金融体系共同塑造的结果。在美元已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市场的“自发选择”往往受到路径依赖的限制。即使人民币更具经济基础和技术创新优势,市场仍可能因惯性继续使用美元。如果仅靠市场自然演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会被美元体系的封锁所阻碍。这也是为何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必须发挥作用,但这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是“行政推动型”或“政策工程”。


关键在于如何让政策设计服务于市场逻辑,而非替代市场逻辑。政策的作用应该是降低市场转换成本,而非强制市场使用人民币。例如,近年来中国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并非强制市场使用人民币,而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让市场自愿选择人民币。同样,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不是强迫市场接受,而是利用技术创新提供更高效的支付结算方案。


因此,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仍然是市场驱动的,但政策可以加速市场的自发选择,而非替代市场的决定。最终,人民币是否能成为国际主导货币,仍然取决于它是否真正具备市场吸引力,而不是政府是否推动。政策的关键,是让人民币变得“不可拒绝”,而不是让市场“不得不接受”。


AI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你好,鞠教授,我是金德尔伯格。在全球经济多极化的背景下,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与全球经济多极化之间的冲突。这一矛盾,不仅是当今国际金融秩序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主要动力。


我想从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稳定理论出发,向你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是否愿意承担国际货币霸权所需的全球责任?

AI鞠建东: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关键在于中国是否愿意承担全球责任,而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长。霸权稳定理论表明,主导货币的发行国必须提供全球金融稳定,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并保持资本市场开放。然而,中国当前的金融战略更偏向于维护本国经济安全,而非无条件支持全球流动性。


近期,美联储持续加息,推高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迫使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去美元化”。与此同时,人民币在中东石油贸易、金砖国家本币结算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其主要依赖双边协议,而非全球性流动性体系。中国并未选择像美国那样无条件输出流动性,而是更倾向于建立区域性金融稳定机制,例如通过“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加强与东盟和中东国家的货币互换。


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不会复制美元霸权模式,而是探索多极货币体系下的稳定方案。在当前全球信用体系动摇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升更多依赖规则创新与市场吸引力,而非承担无限制的全球责任。未来人民币的角色,可能更接近欧元,而非完全替代美元的霸权地位。


AI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你的回答清晰地表明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会简单复制美元模式,而是探索一种不同于美国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与当前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相契合,但我仍有一个关键的疑问:


如果中国不愿意承担全球最后贷款人的责任,全球市场如何能够真正信任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AI鞠建东:全球市场对人民币的信任,取决于其避险属性、流动性以及制度透明度,而不仅仅是是否承担“最后贷款人”责任。美元之所以能维持储备货币地位,核心在于其高流动性和金融市场的深度,但美联储近期的加息政策加剧了全球金融动荡,使得许多国家开始寻求美元之外的储备选项。


人民币要赢得国际市场的信任,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货币生态体系,而非完全复制美元的流动性支持模式。当前,中国正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网络、加强与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以及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同时,在美元信用受损的背景下,中东能源出口国与中国的石油贸易已部分转向人民币计价,这是市场对人民币信任度提升的直接体现。


真正的储备货币不一定需要单独充当全球最后贷款人,而是在多极化金融体系中提供稳定性。人民币的战略方向,是构建一个不依赖单一霸权货币的新型全球金融框架,使国际资本逐步接受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一部分,而非必须完全取代美元的角色。


感谢大家观看,在下一期我还会为大家带来关于第八章《世界秩序基本矛盾》的精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