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鞠建东:你的问题抓住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矛盾: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边界。确实,货币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最终会自发选择最具流动性、稳定性和信用的货币,而不是由政府强行推行某种货币。但人民币国际化是否一定要完全依赖市场的自发选择?这取决于市场的转换成本和货币体系的路径依赖。
美元的国际地位并非单纯的市场产物,而是美国通过军事、政治、金融体系共同塑造的结果。在美元已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市场的“自发选择”往往受到路径依赖的限制。即使人民币更具经济基础和技术创新优势,市场仍可能因惯性继续使用美元。如果仅靠市场自然演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会被美元体系的封锁所阻碍。这也是为何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必须发挥作用,但这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是“行政推动型”或“政策工程”。
关键在于如何让政策设计服务于市场逻辑,而非替代市场逻辑。政策的作用应该是降低市场转换成本,而非强制市场使用人民币。例如,近年来中国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并非强制市场使用人民币,而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让市场自愿选择人民币。同样,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不是强迫市场接受,而是利用技术创新提供更高效的支付结算方案。
因此,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仍然是市场驱动的,但政策可以加速市场的自发选择,而非替代市场的决定。最终,人民币是否能成为国际主导货币,仍然取决于它是否真正具备市场吸引力,而不是政府是否推动。政策的关键,是让人民币变得“不可拒绝”,而不是让市场“不得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