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办的“2022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曼海姆大学经管学院助理教授李蕾出席由CIFER兼职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张佳梁主持的疫情、经济不确定性与地理经济学分论坛八,分享其与合作者题为《空间集聚的贸易战缓冲与经济韧性作用》(Spatial Agglomeration as Buffer Trade War and Economic Resilience)的文章。
李蕾
,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 年至今为德国曼海姆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劳动经济学。
李蕾
李蕾教授与其合作者的文章中提到,其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研究空间集聚如何影响产业和城市抵御负面经济冲击的能力这一问题。首先,文章通过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美国关税月度变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发现:在提高出口关税的情况下,出口价值和出口数量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对产业集群水平较高的行业的负面影响将得到缓解。具体而言,对于集群指数为1的行业,出口关税每提高1%,导致出口价值下降8.58%,出口数量下降8.74%;聚类指数每增加1%,负效应的幅度分别下降2.50%(出口金额)和2.63%(出口数量)。
其次,文章使用2015年的横截面出口数据对产业-地级聚类指数进行了出口转移回归(以HHI和出口国数量衡量)发现: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聚程度越高,HHI越低,出口国家数量越多,这意味着地区-产业单元的出口多样化程度越高,即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或地区,中国企业容易更换买家,则关税对企业层面出口的负面影响会降低。第三,文章通过研究关税的年度变化对夜间照明强度同比增长的影响,从出口回归中得到了一致的结果:面对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提高关税,夜间照明强度急剧下降,对产业集群水平较高的地区的负面影响将是温和的。具体而言,对于集群指数为1的县,美国关税每增加1%,夜间照明强度就会下降5.69%。聚类指数每增加1%,负效应的幅度减小4.72%,即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聚可以缓冲外部冲击。相比之下,投入物进口关税在统计上没有显示出显著影响。在控制了一系列时变的地级混杂因素(如汇率变动)后,结果仍然成立,这有助于加强这些关税系数的因果解释。
文章进一步进行了广泛的检查,包括预趋势测试和事件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在战争之前没有差异趋势。最后,文章使用滞后夜光强度作为工具变量,估计了夜光强度与报告的人均GDP的逆弹性,定量地推断人均GDP对关税的响应:对于一个具有平均聚类指数和美国关税变化的第95百分位的州,它将经历每年1.3%的人均GDP损失。总体而言,在中美贸易战争中,集群程度越高的州受关税壁垒特别是美国对华出口关税的负面影响越小。在中国,巨大的产业集群背后往往是一个高密度的网络。因此,聚集性越强的地区,风险分担能力越强,受外生风险的影响越小。文章的研究发现为贸易战期间的关税如何影响中国的出口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新的证据。
陈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陈骁对该文章进行了总结:文章的研究问题非常重要,能用非常新颖的数据证明文章猜想,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同时,陈老师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文章在计算解释变量中有一项分母是使用的是城市层面的出口/进口额,对此是否可以做一个稳健性检验,用城市层面的GDP做为分母?因为一个城市若是出口导向型的,那么出口额占其GDP比重就会比较大,反之就会小,其在指数构建上的反映较小,但受到事实上两者在受到美国关税冲击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第二,文章对空间集聚的解释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化说明,解释其涵义,如现有指数是基于RCA构造的,可以说明产业之间的一种联系,但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更多是企业在出口层面的联系;第三,文章做了许多机制性的说明,但其背后有更多机制值得探索,如聚集指数包括行业聚集指数和空间聚集指数,而其对抵御经济冲击的渠道是不一样的,此外还有包括行业层面的再分配、中国对美国与非美国的关税政策、行业本身上游度等。
审稿:张佳梁
撰稿:吴岷浩
公众号版本: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