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IDC)联合举办的2020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China Trade Disputes and Reforms in Globalization)在线上顺利召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任助理教授周晶出席并分享其与合作者School of Finance,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Yun Liu,主题为Spillover of US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 Study of China《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向中国的溢出效应》的文章。
周晶
周晶,于2007年、2009年从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管理学硕士学位,后于2011年、2016年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自2016年9月起,她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任助理教授。自2020年1月起,她兼任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学术研究员。周晶的研究兴趣为宏观经济学和宏观金融学。她的研究获得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I类高峰计划的支持。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
周晶教授在分享其与合作者的文章时提到,这篇文章旨在研究美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的影响。近年来,美国采取的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节节攀升。根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统计,美国2010-2019年间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比2000-2009年间增长了34%,而这种不确定性将不可避免地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渠道传导到其他经济体。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对于理论传导机制的分析相对匮乏。本文正是通过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两国模型,试图探讨一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向另外一国的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并且将理论模型的结果与实证研究的结果相比较。
作者建立的两国模型是基于新凯恩斯模型框架,其中一国代表美国,一国代表中国。关于中国的模型作者还考虑了生产率差异和资本管制。模型结果显示,当美国受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时,美国会出现产出、投资、消费、出口、进口等多项宏观经济指标的下滑,这与已有文献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而中国则会出现产出、消费、出口、进口的下滑,但是投资会上升,并且人民币相对美元会出现实际升值。作者进而使用中美两国的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对上述模型含义进行检测,发现与实证结果一致。作者对于这样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解释,同时发现,上述模型定性结果在考虑固定汇率制度和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下依然稳健。
王霞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王霞认为本文进行了理论机制的探索,是一篇非常好的研究。王老师对本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后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本文为何用一个大于1的scaling factor来刻画U.S. 和Foreign country之间生产率的差异?应该补充一些文献支撑或者理论依据。二、文章的生产函数并没有设定随机技术冲击。三、文章不确定性冲击的相关参数取自Fernandez-Villaverde et al.(2015)和Born and Pfeifer(2014)的两篇文献,但这是两个结构不同的模型,这些参数放在一起对于本文模型是否具有适用性和一致性?四、可以考虑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来校准不确定冲击的相关参数。
国际贸易政策专题论坛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