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张蒙 | 新冠疫情与国际贸易:基于我国“封城”政策对城市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6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近日,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IDC)联合举办的2020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China Trade Disputes and Reforms in Globalization)在线上顺利召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蒙出席并分享其与合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裴建锁、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Gaaitzen de Vries主题为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VID-19: City-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s Lockdown Policy《新冠疫情与国际贸易:基于我国“封城”政策对城市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的文章。

 

 

张蒙

 

张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硕士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曾获大连市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审计大学,曾获江苏省国家励志奖学金。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及对策”,文章被《中国科学基金》录用待发表。

 

张蒙在分享其与合作者文章时提到,流行病与人类历史相伴相生,往往因为疫情突发,政策制定者力求“亡羊补牢”。为应对新冠疫情,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效果不尽相同。归根结底,应对疫情需要权衡经济成本和生命收益、平衡“短期”影响与“长期”收益等,基本问题包括是否有最优“封城”策略?各类应对措施的成本收益几何,等等?鉴于中国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本文以城市出口为例,实证研究了中国“封城”政策的经济影响。

 

具体而言,本文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的分城市、分出口目的地月度贸易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封城”政策导致城市出口增长率多下降34个百分点。“封城”效应在不同城市具有异质性,例如,可居家办公的就业人口比例更高、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更完善以及沿海的城市,其出口增长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进一步考虑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后发现,对全球供应链更为依赖的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封城”阻碍了人流和物流,进而阻碍了城市的出口。值得注意的是,“封城”政策的冲击是短期的,解封后的城市出口迅速V型反弹,表明我国“封城”政策及时有效(cost-effective)。因此,本文也为最优封城策略的讨论提供了实证借鉴。

 

肖子龙

 

智造工场(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肖子龙针对张蒙的文章作出点评,他认为此篇文章,非常详实,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同时从三个维度对此篇文章做出点评:1、方法维度:(1)DID分析必须存在一个具有试点性质的政策冲击,本次疫情封锁的分析非常符合。(2)必须具有一个相应的跨越政策实施前后的时间维度的面板数据集,时间不能太短,本文数据是2018年1月到2020年4月,符合数据要求。2、数据维度:数据丰富,本文有四个数据来源,包括海关搜集的大量出口贸易数据,以及city-level的新冠病例数据,百度迁徙数据乃至气象数据。3、实证严谨性,一是既有趋势的检验,二是仍要证明是否同时发生了其他可能影响趋势变化的政策。最终提出了一个关于实证结果的疑问:更少的加工贸易、更多的远程工作、更多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封锁对出口贸易的负向冲击的抗压弹性更强。

 

疫情经济学专题论坛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