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陈骁 | 双边政治冲突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5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近日,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IDC)联合举办的2020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China Trade Disputes and Reforms in Globalization)在线上顺利召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讲师,清华大学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研究员陈骁出席并分享其与合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马捷主题为《双边政治冲突的经济学分析》的文章。

 

陈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研究员。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研究,主要方向为structural trade与open macro。

 

陈骁

 

陈骁在发言中提到,其与合作者的文章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研究多国情境下的双边政治冲突博弈。双边政治冲突与传统的双边经济冲突的区别在于,两国之间的政治行为会对各自与第三国之间的实际贸易成本产生外部性(如“毒丸条约”规定美墨加任何一方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时,应允许其他各方在发出6个月的通知后终止本协议,并以它们之间的协议来取而代之)。

 

文章在EK(2002)的多边贸易微观基础上证明了,在一定正则条件下两国政治冲突博弈的纳什均衡唯一存在。并且随着实力的发展,一国均衡对外政治冲突程度可能呈现出单调递增、单调递减、U型与倒U型四种模式,具体会变成哪种模式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双边文化认同度。同时本文还发现了“第三国效应”:亦即第三国的实力上升或技术进步都将降低两国间的均衡政治冲突。

 

孙楚仁

 

广州外国语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孙楚仁教授对陈骁老师的文章做出简短的观点总结和点评,并针对本篇文章提出以下问题:1、政治态度直接影响贸易成本,是否合理。2、文化距离与政治态度、国家规模的交互方式设定是否有根据。3、模型可以考虑引入调动资源的行动,构建实体一般均衡模型。4、模型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展,把其他国家3的政治态度变化也考虑在内:在文章模型中,假设本国1和对手国2的政治态度在同时博弈中发生变化,其他国家3政治态度固定不变,但是现实世界中,国家1对国家2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那么其他国家3对国家1和国家2的政治态度也很可能发生变化。5、模型是否可以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是否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中美),利用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以加强模型说服力。并提出一条建议:文章目前仅有模型和相关分析以及结论部分,结构不完整,需要完善。尤其是相关文献的梳理。

 

国际贸易争端专题论坛二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