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IDC)联合举办的2020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China Trade Disputes and Reforms in Globalization)在线上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IDC)主任助理夏广涛出席并分享其与合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主题为《全球经济与货币体系的基本矛盾》的文章。
夏广涛,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IDC)主任助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研究员 。
夏广涛
2018年至2020年,担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20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2016-2017年获“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资格,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2012年获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夏广涛老师在分享其与合作者的文章时提到,全球贸易、生产、消费等实体经济体系已从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结构,逐渐演变为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核心的三足鼎立格局——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网络、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网络、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网络。但与此同时,国际货币体系仍然维持美元为主导的一家独大态势。
当前全球实体经济与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除美元和人民币之外,其他主要货币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基本面大体匹配,欧元的国际地位与欧元区的经济基本面几乎是完美匹配;其二,美元的货币地位与美国经济基本面严重不匹配,美元的国际地位远高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其三,人民币的货币地位与中国经济基本面严重不匹配,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低于中国经济基本面。
因此,三足鼎立的全球实体经济体系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现象,这一实体经济格局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匹配构成了当今全球经济与货币体系的基本矛盾。
基于这一基本矛盾,本文在经典的两国多部门货币搜寻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符合中美典型特征的一个特定均衡,理解中美关系新变化对全球经济与货币体系的内在影响机制,并尝试推演不同情境下美元与人民币的潜在演化路径。
刘韬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刘韬针对夏广涛老师的文章作出点评,刘韬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对于课题选择非常有帮助,并且非常赞同前半部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一是deviation和conflict其实是不同的,因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和货币状况存在很多差异。Deviation说的是两者有差异,而conflict说的是差异到不稳定,所以这两者并不是100%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考虑两者关系但是两者内容上不一样,在关系上不是必定相关的。二是需要明确在什么渠道下偏离会导致矛盾,比如偏离很大,超过一些大的冲击如COVID 19 ,可以讨论单极体系和多级体系的相关性。三是建议在粘性价格模型上可以考虑选择最佳货币组合,因为这是一个上手比较容易的局部均衡模型。
国际货币体系专题论坛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