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石慧敏出席疫情与区域经济专题分论坛八并分享其与合作者(见下图) 题为《Covid-19疫情对贸易的影响》The Trad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的文章。
文章作者
石慧敏,2012年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多篇学术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Empirical Economic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ic Modelling,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and Trade, 以及《世界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国内国外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上,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校内科研项目。多篇政策评论文章发表在VOXEU、光明网、《华夏时报》、《社会科学报》、CGTN等媒体,内参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现阶段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非关税贸易壁垒、全球价值链、以及贸易政策对公司金融的影响。
石慧敏
石慧敏老师在分享其与合作者的文章提到,该文章使用类似重力的方法,研究了Covid-19的死亡和封锁政策如何影响2020年各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作者们发现,一个国家自身的Covid-19死亡和封锁大大减少了其从中国的进口,这表明负面需求效应战胜了大流行的负面供应效应。另一方面,一个国家(不包括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Covid-19死亡导致从中国进口更多,部分抵消了国家自身的影响。从大流行前的情况转向另一个主要变量以2020年平均值评估的净效应是,平均而言,从中国的进口减少了近10%。还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例如,当作者们将样本限制在医疗用品上时,大流行的负面影响就会消失,并且对于在加工贸易下出口的产品具有高"在家工作"份额或高合同强度的产品以及资本货物,这种负面影响就会大大减轻。作者们还发现,前几个月的死亡和封锁往往会增加目前从中国的进口,部分抵消了同期的贸易损失,这表明贸易不仅被"摧毁",而且部分"推迟"。
(志愿者整理翻译自直播内容、嘉宾提供论文摘要)
张龙天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助理教授张龙天该文章做出了四项点评。首先,张老师认为该文章主要用的是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及阐述事实的方法来证明作者观点,但整篇文章缺少一些理论观点来解释其运作机制;其次,文章假设,2020年三月份之后中国疫情逐渐恢复,所以对供给侧的影响逐渐减少。但实际情况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疫情的不断反复对供给侧仍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这一假设机制并不太合理;第三点,文章用死亡率来表现新冠疫情的严重程度,但张老师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充分,如果能再多加一些测算因子如感染率等可能会更好;第四点,该文章用了过多的笔墨去谈论疫情的异质效应,或许作者可以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如疫情对石油出口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进口数量发生变化的机制是什么?以上几点都值得进一步展开谈论。
(志愿者根据直播内容进行整理撰稿)
疫情与区域经济专题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
扫描图中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