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下午,“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经济治理重构”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一:“国际贸易摩擦与全球金融体系”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和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教授在此次会议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摩擦的货币金融背景与启示”的演讲。

李晓教授于1995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兼金融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中日经济共同研究中心(基地)主任、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东亚领导人峰会智囊机构——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金融工作组中方成员、中韩专家联合研究委员会(直属两国国家元首)执委会委员和经济组副组长、中日韩思想库网络中方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亚洲经济发展。

李晓教授认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背景是美国收入分配不均、阶级分化。对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一定要要把摩擦限制在贸易领域,不能任其扩展至货币金融领域。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应该将重心放在东亚地区;同时,如何让中国的金融制度和中国市场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并利用国外的储蓄、储备支撑中国的崛起,是中国未来值得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