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童晖 │ 中美贸易关系不用太悲观,应强调多边组织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4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2018年12月9日上午,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胜利闭幕。哈佛大学教授、前费正清东亚研究院院长傅高义在闭幕式做主旨演讲,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研究员童晖博士参与了嘉宾讨论并做出发言。童晖博士从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中美之间紧密关系,并将今天的贸易关系与100年前的贸易战做对比,分析目前结构性因素的重要性,指出现在的贸易关系确实需要谨慎,但是也不用太悲观,同时强调了多边协商的必要性。


173B3


以下为童晖博士嘉宾讨论发言: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的邀请,从傅教授今天上午的演讲中我学到很多,我有一些个人的感受,我下面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IMF的官方看法。


傅教授的发言令我深受启发,我觉得傅高义教授看中美关系他既从政治角度来看,也从经济角度来看,而且也从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第三点,从人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智囊团成员的个人背景和经历,以及首脑的个人理念都会影响到贸易政策的制定。所以,我们作为经济学者,分析这种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因素,这是我从傅高义教授的发言中学到的尤为深刻的一点。


因为我对政治领域了解不多,我就从经济的角度来提一些感想。


第一,中美经济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们有金融方面的联系,比如说中国有一段时间曾经是美国最大的国债持有者。中美之间也有很强烈的、直接的贸易关系,以及全球产业链已经形成。同时中国又有很大的溢出效应,比如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全球的商品价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又比如说,2015年的时候,中国当时的经济有一些波动,就影响到了一些国家央行的利率政策。


第二,  我们可以说一说贸易战。1930年的时候,美国也发生过贸易战。美国当时增加关税的时候(Smoot-Hawley Tariff),商界是非常支持的。因为他们都想把别的国家的产品,比如说英国的产品,排在美国市场之外。100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有一点不太一样。 在当前中美贸易关系当中,相当一部分的美国商界他们是不支持贸易战的。比较100年前的贸易战和现在的贸易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来,因为全球产业链的存在,其实有很多的美国跨国企业是非常希望美国市场保持开放的。这些结构性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刚刚我们提到贸易政策中智囊团个人的因素,但是这样的个人因素不能全面否认和忽视结构性的全球产业链因素。


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钢铁关税,其实对美国也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就在上周,美国有一个最新的就业报告显示目前的就业比预期要低,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一些结构方面的变化。看美国方面的就业,确实是钢铁行业增加了一些,但是使用钢铁作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就受到了一些冲击。这些负面影响也不是美国政策制定者能够轻易忽略的。所以,我们对现在的贸易关系,确实要谨慎,但是由于产业结构性的因素也没必要过于悲观。


第三,现在贸易紧张关系当中,多边协商还是非常重要的, WTO国家之间相互合作也是有帮助的。为什么这么提呢?比如说我去年组织了一个IMF / World Bank / WTO共同会议,在会议里面我们就不止看中美的贸易,我们还看全球的贸易。因为对我们来说,中美确实是两个非常大的经济体,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了中美贸易对别的的国家,比如说对欧洲或者是新兴国家的溢出效应。会议里我们也认识到了贸易有相应的积极效应,但是它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分配效应。所以我想强调一下,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当中,要更多的发展和强调多边组织,比如与WTO等的合作。


1F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