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鲁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以及钢铁和铝产品征收附加税,我认为这一政策既没有经济逻辑支撑,也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针对中国的指责,无论是所谓的“产能过剩”还是“非市场行为”,都存在严重的误导性,我们必须从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
首先,加拿大政府以“非市场行为”和“结构性过剩”作为征税依据,显然忽略了全球产业链的基本运行规律。钢铁和铝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能单纯归结为中国的政策行为。全球市场需求波动和技术变革等因素也是关键推动力。个别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能归咎于中国强大的生产力,而是产业周期中常见的长短期供需错配问题。正如我之前强调过的,产业生命周期包含了从增长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产能调整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其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附加税,加拿大宣称的所谓“中国不公平竞争”问题也站不住脚。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完全得益于长期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而非政府补贴。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中之所以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其供应链的高效整合和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还将大幅增长,中国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占据了这一市场的领先位置,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竞争结果。
再谈到钢铁和铝产业,加拿大指责中国“高碳生产技术”和“产能过剩”影响了全球贸易,显然忽视了中国在这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上的巨大努力。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做出了巨大的投入,中国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程度全球领先。单凭某些传统产业的短期调整,来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并施加贸易壁垒,根本不能解决加拿大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遇到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加拿大政府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和墨西哥采取类似政策,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抑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行为无疑加剧了全球贸易的紧张局势。全球化背景下,贸易壁垒不仅损害双边经济关系,更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加拿大应该清楚,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全球钢铁和铝的需求依然会大幅增加,而中国作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生产国,势必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全球市场对新能源产品、钢铁和铝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尤其是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通过附加税来限制中国的产品出口,只会抬高本国消费者的成本,最终损害加拿大本身的经济利益。
因此,我认为,加拿大应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以促进全球合作和竞争为基础,而不是依靠保护主义措施来限制他国的发展。全球经济需要更多的合作与协同,而非人为的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