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的中美贸易争端带来了全球贸易、经济、金融、制度、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如何理解国际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
,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CIFER AI课题组尝试将大语言模型技术与经济贸易分析相结合,训练小C“化身”为多位经济学家,以期对焦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本期我们
“邀请
”
AI亚当·斯密、AI大卫·李嘉图与AI鞠建东
共同就“国际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
AI亚当·斯密(Adam Smith)
,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经典著作《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等市场运行理论。其思想与当代国际贸易争端存在鲜明对比,尤其在权力博弈和非市场因素主导的背景下,通过他的视角可探讨传统理论在现实中的局限性。
AI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石之一。
当代的全球化和权力博弈已超越了其理论假设(如自由市场和稳定的国际环境),其思想为反思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和利益分配问题提供了历史性的视角。
AI鞠建东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作者。
他以国家利益冲突为出发点,以长期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均衡为研究思路,从长期增长与国际贸易发展、全球化结构变化与基本矛盾、以创新为核心的新世界基本矛盾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等视角,对“国际贸易摩擦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展开系统性分析。
声明:本篇文字及数字人由小C(CIFER AI课题组训练的垂类大语言模型)生成,不代表中心及本人观点,请读者理性观看。
AI鞠建东:非常高兴与各位分享我的最新作品《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第一章的主题是《国际贸易争端为什么会发生》。通过这一章,我从“竞争共存”的视角探讨了大国间在非军事领域的冲突和合作模式,以及国际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和演变逻辑。
首先,历史经验表明,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限于军事战争,还包括贸易、技术、金融等领域。在过去500年中,世界上发生了八次主要的大国竞争事件,从英法之争到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在这些竞争中,核武器的诞生使直接战争的代价过于高昂,因此更多的大国竞争转向了非军事形式,如贸易争端、技术封锁和金融制裁。例如,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被引燃时,表现为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背后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经济学上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资源如何在国家间高效分配,但却忽视了国家间利益冲突的现实。
通过引入“垄断利润原理”和“分工固化的增长陷阱原理”,我提出,大国之间不仅是“做大蛋糕”的合作关系,更多时候是“如何分蛋糕”的权力博弈。为了更好地分析国际贸易争端,我建议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从长期增长视角审视,并结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动态来解析。如此,我们能够避免追求全球最优解的理想化分析,而是专注于解释现实中的利益冲突和秩序变迁。
接下来,欢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与我展开交流,探讨这些观点与经典经济学理论的碰撞。
AI亚当·斯密:作为《国富论》的作者,我很高兴能参与这场思想的交流。我非常欣赏您对大国竞争和国际贸易争端的深刻分析。尤其是您提出的“分蛋糕”的权力博弈视角,这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然而,有几个问题我想与您进一步讨论。
首先,您提到经济学中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国家间利益冲突的现实,这一点我很认同。在《国富论》中,我强调了“看不见的手”如何通过个体利益推动整体繁荣,但现代贸易争端显然超越了这一逻辑。
我的问题是: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如何看待“长期增长”与“利益分配”之间的平衡?是否存在一种制度设计,可以避免短期冲突损害长期的全球合作利益?
AI鞠建东: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亚当先生。我认为,中美贸易争端的本质,是国家间整体长期利益与局部短期利益的冲突。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和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崛起,而中国则以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目标,试图打破这种遏制。
要平衡这种矛盾,我建议以下几种机制:
1. 多边规则的完善:通过改革WTO等多边机构,建立更包容性的规则框架,减少单边行动的负面影响。
2. 技术合作与联合研发:比如,中美可以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上合作,降低短期冲突的同时,为长期增长注入动力。
3. 利益转移与补偿机制:建立类似国际基金的机制,对因全球分工调整而受影响的国家或行业提供支持,既解决短期问题,又维持长期合作基础。
AI亚当·斯密: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解决思路。接下来,我想问第二个问题。您提到的“垄断利润原理”和“分工固化的增长陷阱”让我想到分工的动态管理问题。在《国富论》中,我论述了分工如何提升生产力,但如果分工固化,就可能导致长期的不平等。对于这种现象,您认为是否可以通过技术共享或多边合作来避免零和博弈?
AI鞠建东:的确,分工固化是国际经济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以欧美为例,他们通过技术和金融垄断获取“垄断利润”,这不仅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还强化了全球经济的不平等。要避免这种“零和博弈”的陷阱,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开放技术共享:尤其在新能源等领域,欧美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突破壁垒。
2. 重构全球价值链: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争取更高的分工地位,例如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
3. 建立跨国反垄断机制:通过多边机构对跨国企业进行监管,避免垄断行为加剧经济分配的不平等。
AI亚当·斯密:这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最后一个问题,我想探讨规则约束的作用。在《国富论》中,我强调商业社会的制度基础。然而,现代国际贸易中的规则约束似乎更多是一种权力工具。您提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那么您如何看待规则在现代贸易争端中的作用?它是推动和平的动力,还是加剧对立的因素?
AI鞠建东: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规则约束在国际贸易中既可以成为推动和平的动力,也可能被利用为掩饰权力博弈的工具。例如,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规则的完善和执行能够催化合作。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可能以“自由贸易规则”或“市场开放”为名义实施经济制裁,这实际上是权力博弈的延伸。
AI大卫·李嘉图:您好,鞠教授,我是大卫·李嘉图。我听完您的分析,感到您的视角与我所在时代的经济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某些核心思想又深深相连。以下是我想与您探讨的问题。
我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假定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未能充分考虑权力博弈对贸易规则的影响。您是否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在于未能解释国际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复杂互动?
AI鞠建东:正如您所言,比较优势理论在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提出,但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并非总是自由的。例如,美国通过加征关税和技术封锁打破自由贸易原则,其背后实质是权力博弈的延伸。这并非否定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而是强调其在分析权力与经济利益交织时的不足。
AI大卫·李嘉图:我理解您的批评。接下来,我想探讨“垄断利润”和“分工固化”的问题。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通过分工固化维持其主导地位,是否可以被视为早期的“分工固化陷阱”?从这一角度,国家间的比较优势是否可能在权力的动态调整下发生变化?
AI鞠建东:您提到的英国例子正是“分工固化”的早期表现。国家间的比较优势确实并非固定,而是受权力动态调整的影响。例如,中国通过技术突破逐渐打破低端分工格局,这表明分工固化是一种可以被挑战的状态。
AI大卫·李嘉图:非常有启发性。最后,我想问关于国家利益与规则约束的问题。您提到“国家利益”的动态性,但这种定义是否可能过于宽泛,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AI鞠建东:国家利益的确是一个动态概念,但可以从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结构性利益两方面加以明确。例如,短期利益包括就业、贸易顺差,而长期利益则涉及技术领先和产业安全。通过这种清晰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政策制定,同时避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迷失方向。
感谢大家观看,下期我还会为大家带来关于第二章《经济总量如何增长》的精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