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刘世锦:通过扩内需和量化“双碳”目标,推动需求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3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9月28日,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集20位来自全球著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与行业领军专家,聚焦“全球产业结构变革与经济展望”,围绕产业变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产业等细分主题,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作出前瞻性分析,为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新思路。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承办,线下举办、全网直播。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刘世锦指出,首先,政府的明确目标提供了长期可信的预期,调动了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大幅提升。其次,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传统路径,成为降碳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的新动能,大规模投资创新,促使绿色经济与环保目标齐头并进。此外,民营企业在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据全球市场70%以上的份额,成为绿色产业的主力军。


然而,当前也存在挑战。首先,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双碳”目标的长期预期,动摇这一战略目标将导致巨大投资损失。其次,产业发展速度超出预期,产能过剩与“内卷”现象突出,急需调整目标,加快发展进程。最后,新能源领域供过于求,光伏和风能占发电量的比例较低,扩大内需迫在眉睫,政府应量化“双碳”目标,落实到各地,以推动需求与生产能力的平衡。


图为刘世锦发言


发言速记

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想简要的讲一下中国在提出“双碳”目标以后四年的时间,有那么几点经验比较重要。另外,面临一些挑战。习近平主席已经接近四年了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的目标,这个目标提出以后,中国的绿色转型在很多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碳中和这个词,如果放在四年前,包括业内的专家大概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现在你说你不懂碳中和就落伍了,碳中和专家很多。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一大批低碳绿色的产业快速崛起,这应该是超预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经验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点,政府的目标提供了一个明确可信的承诺,从而形成了一种长期预期。我们现在讲稳预期很重要,但是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是外部性的问题。政府一定要有战略目标。我们现在这一大批产业起来了,应该说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了,很多企业,包括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市场,比如说大家看一看最近几天股市比较热闹,你看里面涨的很快的,涨的比较猛的相当一部分是跟“双碳”相关的。大家为什么有积极性来做这么一件事情呢?实际上大家相信一件事情,到2060年大概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要由目前的20%左右会占到80%到90%,这个目标是确定的,所以我现在干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立足于创新。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实际是有两个路径的,一个路径是我维持原有的生产体系,我要减碳的话,要么减少投入,要么采用新的技术,可能到一定程度以后整个成本是会快速上升的。但是另外一条体系是什么呢?就是我本身用的就是一种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我称之为内生的绿色技术。中国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由刚才讲的第一种方式转向了第二种方式,也就是说立足于创新。降碳,包括我们广义上讲的环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过去这个关系很多人是有担心的,说是你搞减碳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如果是我们以第一种方式的话,确实在很多情况之下是会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转向以创新作为基础,因为你要创新就需要大量的投资,现在是几万亿的投资,这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创新的动能。就把降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三点,我们依托市场的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刚才讲了低碳、绿色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我们现在装备制造,包括研发在全球范围内是领先的,很多的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之内,我们都是占到70%甚至更高。你看看各个板块中间领先的那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最近有一个词讲的比较多,说是卷,特别新能源领域也在卷。当然这个卷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我觉得也可以做更多的分析。但是我认为主流还是要肯定的,首先你必须要讲清楚为什么在这个领域只在中国能卷起来?其他国家能够卷起来吗?是很难卷起来的。是因为中国有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我们讲的超大规模的市场,我们有很好的配套条件,我们的技术也并不落后,在这个领域有些地方,我们是和那些先行者并驾齐驱,甚至是几乎领先的。更重要的就是这个领域中间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他们并没有躺平,而是在那儿非常用心的,全力以赴的在那个地方去进行工作,进行奋斗,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


刚才我讲了三条经验是比较重要的。


和这个相关的,我认为现在也有几个重要的挑战。第一个是和第一条相关的预期问题。现在“双碳”的预期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比如说美国现在正在大选,大选以后会不会出现以前再上一届政府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事情,这种不确定性是存在的。刚才我说它是建立长期预期。到现在这个目标还能不能动摇?或者你松动一点,往后退一下行不行?我们现在可能要重视一个区别,我们和四年前相比或者十年前相比,这个目标如果往后退的话,它并不仅仅简单的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或者是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利益问题。已经几万亿,从中国来讲是如此,可能全球范围更多,投资已经投下去了,包括研发的投资,市场推广,如果这个目标动摇了以后,这些投资有些很可能就要打水漂,如果这个局面发生以后,我们今天上午讨论经济形势,这个经济形势可能就会更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不是会引发危机?是这么一个问题。我经常讲一句话,应对气候变化这件事情,你说它是一个老虎也罢,是一匹马也罢,你已经骑上马了,已经骑上虎了,你下不来,要下来成本非常高,我们要有战略定力,有价值观的问题。现在更多是利益问题。


第二个挑战,这个产业下一步到底怎么发展?因为现在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所谓企业“卷”的问题。我们以前可能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产业发展这么快,四年的时间这么多的企业都出来了。我们原来想的路线图是从减碳的角度想了一条路线图,多少年以后达到什么状况,我们现在换一个思路,你得站在企业的角度,行业的角度,现在这么多企业,这么多投资已经投下去了,投下去以后这个产业、企业发展是有规律的,在目前这段时间它是要快速的扩大规模,稳定市场,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将来才有钱继续搞研发。如果这个时间再拖,比如拖到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企业可能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在那以前就关门了。企业、产业是有发展规律的,这些企业和产业现在既然已经生出来了,超出预期的生出来了,这些行业发展的目标,我认为是要调整的。你必须加快。这个可能性有没有呢?COP28提了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是要到2030年以前提升两倍,能效提升一倍。最近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但是这个政府定的目标是什么时间实现呢?是2035年的时候,现在提前11年实现了。另外,我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整个发电量的比重,我今天看了一个数据,到2035年的时候是达到30%,但是我们提前六年已经实现了。把这个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再加快,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一定是有必要性的,另外也有可能性。


第三个挑战,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很强,在新能源领域中间同样是供过于求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新能源装机量是已经超过了一半,50%以上了,但是我们的光伏和风能这两个应该是新能源的助力,它占发电量的比重刚刚超过15%,欧洲已经超过27%了,我们实际在这个方面中国还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的生产能力现在占到全球产能的70%以上,供需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我们现在需要扩大内需,这个领域中间需要扩大内需,怎么扩大内部需求呢?我认为政府还是要发挥作用,很具体,你得做一件事情,把现在降碳的“双碳”的目标需要量化,把它落实到各个地方,各个省,各个市,各个县,甚至各个企业。因为我们这几年提了总的目标,但是量化的具体目标其实并没有落地。这个目标必须落地,而且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需求,因为你要减碳是有目标和时间的。这个事情需要抓紧做。


另一方面,中国产能有一部分可能还得出海,否则国际上贸易关系、紧张关系可能也是很难避免的。我们是国内国际需要统筹,把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工作做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