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荆然 |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流入:美国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5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点击文字2023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阅读会议新闻


12月8日-9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 (CIFER) 发起、辽宁大学主办、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 (CIFER) 与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共同承办的“2023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荆然出席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CIFER助理研究员李元琨主持分论坛二: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分享其与合作者题为《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流入:美国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的实证研究》。

                           

荆然,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系系主任,为教育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虚拟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产业组织理论。曾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期刊论文,并曾受邀参与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Retailing and Distribution, China's Trade Exchange Rate and Industrial Policy Structure书撰写。荆然教授曾两次荣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两次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标兵”荣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获 “特优”评价。

                           

荆然


荆然在分享文章时提到,本文研究了当美国跨国公司已经拥有海外技术专利时,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影响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荆然与文章合作者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并突出了技术的创新性。文章构建了一个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它允许我们观察早期专利的质量,克服了传统专利质量衡量标准(即引用率)的缺陷。通过将美国在华跨国公司与BvD的专利数据集合并,本文发现美国跨国公司不愿在中国为其创新技术申请专利。然而,外商投资所在省份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会缓解这种抵触情绪。在考虑了区位选择的内生性之后,主要发现仍然是稳健的。

                           

隋晓梅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隋晓梅认为这篇文章对技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反应效果进行了很好的分析。本文谈到了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反应令人欣喜,因为这在现有文献中并未得到广泛讨论。隋晓梅在谈到如何排除其他解释时表示,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的创新技术专利较少,并不是因为担心技术外溢到中国企业,而是因为它们面临的中国企业竞争较少。隋晓梅指出,结案数量可能并不反映专利保护的实际水平,这不一定反映专利保护的有效性。当然有一定可能取决于专利申请的数量、专利纠纷的程度等。但如果文章能进一步控制干扰因素,效果会更好。同时隋晓梅给出替代措施:利用有利于专利权人的专利法修正案和明确产权转让影响的所有权改革。最后,隋晓梅表示,用中位数来划分创新技术和非创新技术,这是有道理的。但也可以尝试用第25个百分位数、第10个百分位数来显示稳健性,并检验经验估计值的数量差异。从专利被引用次数来看,只有少数专利具有"创新性"。


更多会议精彩内容欢迎您持续关注CIFER公众号

文字 | 荆 

编辑 | 夏之薇

        审核 | 杨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