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字“2023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阅读会议新闻】
12月8日-9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 (CIFER) 发起、辽宁大学主办、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 (CIFER) 与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共同承办的“2023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黑烨出席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宏结主持的分论坛三:贸易摩擦与技术竞争,分享其与合作者题为《中美贸易争端的第三国效应:基于产品质量视角的分析》。
黑烨,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文章发表于the Asian Economic Papers,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等SCI期刊。
黑烨
黑烨在分享中提到,本文通过中国海关数据(2017-2019),实证分析了中美贸易争端造成的中国出口偏移现象。本文发现美国进口关税提升造成了中国出口偏移,关税每提高1%,出口偏移提高7.7%,因此中国对全球其他国家出口增加1.2%。出口偏移既存在对发达国家偏移,也存在对发展中国家偏移,对发达国家的偏移弹性更大。贸易偏移伴随着产品质量上升,关税每提高1%,出口质量提高15%。同时与出口额相反,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偏移质量提升程度更高。
本文发现质量提高的原因在于贸易偏移造成的市场竞争,在短期内企业通过退出低质量产品(拓展边际)和提高现有产品质量(集约边际)两个方面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对于没有直接出口到美国的企业产品,由于贸易偏移造成的市场竞争,同存在产品质量的提升,价格提升,以及出口额的增长,而出口数量变化并不显著。差异品和质量阶梯更长的产品出口质量提升更小,这体现了产品的竞争优势。异质性分析显示,国有企业的出口偏移并不显著,中国的出口偏移主要是由于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行业例如劳动密集型行业与非研发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偏移效应更强,但质量提升较弱。资本品虽然存在贸易额的偏移,但是在质量提升方面并不显著。
张梓桐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梓桐在点评环节指出,该文章选择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把中国当前面临的外部贸易风险向内部发展方式的转变(产品质量)相结合,为中国如何能够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应对外部环境恶化,以及未来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对外开放相结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文章实证分析过程规范严谨,结论清晰,拓展分析丰富且有针对性。张梓桐围绕文章主题、因果关系识别以及回归结果等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文章主题可以考虑结合文章研究落脚点调整为,注入《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基于第三国效应视角的分析》。而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研究议题应适当补充这部分内容。其次,张梓桐从因果关系识别反面分析文章,认为中美贸易争端的强度和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张梓桐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增加稳健性检验,对中国国内没有出口的产品质量进行测算并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最后,张梓桐建议文章在主回归结果的内容描述上更加明确。
更多会议精彩内容欢迎您持续关注CIFER公众号
文字 | 黑 烨
编辑 | 夏之薇
审核 | 杨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