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IDC)联合举办的2020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China Trade Disputes and Reforms in Globalization)在线上顺利召开。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苗壮出席并分享其与合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员李易繁题为《生产全球化、进口渗透与行业市场势力的关系研究》的文章。
苗壮,博士学历,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经济系。目前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产业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课题包括贸易自由化与产品质量升级、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汇率与金融市场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全球化对市场势力的影响等。目前有一篇论文发表在产业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期刊匿名审稿人。
苗壮
苗壮老师在发言中提到,有关研究发现,近年来全球各国的企业市场势力在显著提升。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各国的行业平均价格加成率在逐步提高。然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以美国的数据为依据,研究了中间投入品进口渗透对于企业价格加成与行业结构的影响。这里的行业结构包括了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低效企业的退出率变化等等。
基于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理论预测。第一,企业的价格加成率与企业的生产效率成正相关,生产率越高的企业价格加成率也越高。第二,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会利用海外的低成本中间投入品,或者直接进行海外生产。而这种成本的下降会提升这些龙头企业的价格加成率与市场势力。第三,随着进口中间投入品成本的下降,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集中到高效企业,而与此同时一部分低效企业会退出市场,从而导致行业的平均价格加成率提升。
利用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得到了与理论预测相一致的实证结果。另外,我们发现中间投入品进口渗透的增加,会导致制造业价格加成率的提升,而不会提升服务业的价格加成。与此同时,最终产品的进口渗透会提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降低了服务行业的价格加成,但是对制造业的价格加成的影响不显著。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制造行业中存在大量的海外生产的情况。进口最终产品在带来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会降低某些跨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最终产品的进口对价格加成的负向作用并不明显。
李嘉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李嘉楠针对苗老师的文章作出点评,李嘉楠老师认为该文章非常精彩,模型非常细致,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球化是不是一定带来竞争?十几年前的范式稍微单调一点,往往忽略了全球化是有代价的。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带来竞争效应,如果导致某个公司的市场力量变强,对我们福利的影响是值得讨论的。最后李嘉楠老师在实证上有一些建议:一是美国到底具不具有代表性来提出这个问题?美国受益于全球化是因为好的公司还是因为是世界第一排名国家好的公司,此实证上没法区分。二是该实证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呢?三是在转型问题上,文章主要讨论工业企业,服务企业结果并不显著,到底是什么在起核心作用?最后他指出是否可以补充数据来证明中国入世对美国企业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