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由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 (CTRG) 主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 (CIFER) 承办、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与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大力支持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年会”顺利召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讲师高磊出席并分享他与合作者神户大学教授赵来勋、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鲍晓华题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产品质量:来自中国的证据》的文章。
高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近期主要从事技术性贸易壁垒、数字贸易规则等相关问题研究。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完成上海市浦东新区横向课题两项,参与撰写区域贸易协定、自贸试验区及服务贸易方面学术论著三部。
高磊
高磊介绍其与合作者文章时表示,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限制了传统贸易壁垒的贸易保护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进口国以保障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名而采取的TBT,是否真的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产品质量的可能影响,会因进口国或企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吗?其文章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回答了上述问题。
文章在质量异质企业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质量效应。理论模型表明,进口国的TBT措施从消费者效用和企业生产成本两个方面,分别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产生方向相反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总体质量效应,还取决于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进口国市场规模、市场距离、收入水平以及TBT类型等因素。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结果证实了上述理论结论与假说。总体而言,进口国TBT显著降低了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在企业生产率较高或者进口国较远的情况下,进口国TBT的产品质量负效应会较小;而在进口国收入水平较高或者市场规模较大的情况下,进口国TBT的产品质量负效应会较大。与主要增加固定生产成本的TBT相比,主要增加边际生产成本的TBT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更大。此外,高收入国家的TBT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而低收入国家的TBT显著提高了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
樊海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樊海潮教授针对高老师的文章作出点评,他认为文章结构很清晰,但是在文章内容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实证分析上需要进一步区分方法,让实证和模型更好的进行匹配;二是需要做一些控制,文章样本时间2000-2006,中国加入之后关税发生变化、汇率发生的变化,和样本回归时间有冲突。三是需要进一步分析两个产品是否存在差异性。既然研究出口产品质量,一般都提到了异质产品和同质性产品的对比。四是理论模型中有一部分是否企业选择出口的角色,不需要过多讨论,还需要看一下TBT和制度指标之间的关系。
CTRG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