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范茵子出席贸易政策专题分论坛二并分享其与合作者们 (见下图)题为《中国出口企业是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于企业创新视角》的文章。
文章作者
范茵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非关税措施。
范茵子
范茵子与其合作者的文章中提到,该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海关数据、工业企业数据、专利数据以及技术性贸易措施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22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总体上促进了出口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内资企业、大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提升作用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投入端,研究开发费用、每年新增实际投资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出口企业创新的可能渠道;在产出端,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不具有显著影响,并且使得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提升,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通过设置门槛促进创新。对于存续企业,行业出口竞争程度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创新。
冯玲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冯玲评论表示,可以完善一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创新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点,技术性贸易措施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会存在不确定性,可以将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潜在的机制进行分析。比如不确定性存在,中国企业要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更换。其次,第二点,把技术性贸易措施理解为一种进入壁垒,则进入成本增加,更少的企业进入市场,行业集中度会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减少。此时,企业可能进一步增加创新,强化个体在市场中的优势。当进入壁垒的提高阻碍了企业进入市场,也会可能会减少竞争,缺乏创新的动机。第三种潜在的机制是竞争效应。当技术性贸易措施为一个进入标准,但又不是一个明确的标准,为此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刺激创新。关于回归结果的不一致,冯教授建议进一步解释符号相反的经济含义。以及可以明确出口企业第一次收到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的时间,包含了哪些信息,这个通报对创新的影响。关于异质性分析,可以利用产品层面信息,区分不同TBT内容的影响。
(志愿者根据直播内容进行整理撰稿)
贸易政策专题专题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
扫描图中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