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陈贤孟 | 供应链中断与企业技术选择:来自中国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4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近日,2021“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贤孟出席全球价值链专题分论坛一并分享题为《供应链中断与企业技术选择:来自中国的证据》的文章。

 

文章作者 

陈贤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国际贸易,企业行为,应用微观计量。基本技能: 熟悉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具备基本的文献收集和数据处理能力,熟练掌握双重差分法(DID)、断点回归(RD)和聚束分析法(Bunching)等因果推断方法的原理及运用方式,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期刊Economic Letters发表学术论文。

陈贤孟

陈贤孟博士在分享中提到,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参与全球供应链,进口高质量资本品是自身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国资本品、原材料等各种商品的贸易出现中断或延迟,导致全球供应链遭到破坏。企业借助全球供应链紧密合作的同时,也必须努力防范供应链中断风险,积极应对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影响。因此,供应链中断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系统和科学地评估供应链中断对企业资本品进口的影响是当前中国社会各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鉴于此,该文以中国对外反倾销作为切入点,聚焦探讨由此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如何影响下游企业的技术选择。然而,上述问题的科学回答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由于中国企业间贸易数据的不可得性,这为科学评估供应链中断的经济影响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是研究者普遍面临的内生性问题的挑战。根据一系列的探究与分析,陈博士得出了以下结论:供应链发生中断会降低企业对国外高水平生产技术的选取,且这一负向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讨论供应链中断影响企业生产技术选择的具体作用渠道发现,供应链发生中断的企业利润下降和对相关中间品进口规模减少是供应链中断影响企业生产技术选择的重要渠道;在生产要素采购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因此也将并面临供应链中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应避免过度依赖特定国家的特定进口品,积极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分散风险能力,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力求在面临供应链不良冲击时,能够迅速分散风险同时快速推进供应链重塑,以更好地实现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卢冰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助理教授卢冰认为该文脉络非常清楚,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间品进口企业面临供应链中断冲击时将如何调整生产技术,其研究发现主要包括当企业原有供应链发生中断以后,企业会减少对国外高生产技术的选择等三个部分。卢教授对该文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选题新颖,研究话题有趣,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较为严谨,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行文流畅,写作水平高。最后,卢博士希望该文能在指标衡量、实证设定等方面可以做更多尝试。

(志愿者根据直播内容进行整理撰稿)

全球价值链专题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


扫描图中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