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

鞠建东:聚焦产业结构升级 稳步推进2023中国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1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导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将迈开怎样的步伐?国务院总理李强就新一届政府工作重点,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等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3月13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做客CCTV《今日关注》节目,围绕“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如何稳中求进”等内容展开探讨。


               



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命题下,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又该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鞠建东从发展动力与产业升级两个方面来破题,他表示从9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发展动力从物质资本推动转变成创新和人力资本推动,这是发展动力发生了变革,而经济增长的实现一定要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以2018年作为一个分水岭,中国正在从工业化时代向知识化时代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变革为由创新高科技产业发展引领。       
     
鞠建东提出他对“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理解就是从“人人不挨打”,到“人人不挨饿”,到“人人上大学,人人能创新”,新发展阶段的核心体现就是大学教育与创新的社会化、普遍化。同时,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2060年全球要实现“碳中和”的新能源革命。这就要求世界与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世界秩序都要发生变革,因此需要我们有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图片


在谈及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以及如何稳步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时,鞠建东立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线上表示,未来十年内落实好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鞠建东强调,在产业结构升级环境下,人力资本以及民营小微企业在大健康、大金融、大教育、大科技等专业服务领域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就如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提到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大”。      
     
鞠建东通过“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以焕发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与“电动车转型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两个事例,表明了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奋斗得来的,是中国和世界合作发展而来的。中国的产业发展不仅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以及世界的能源行业的转型,同时也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今日关注》鞠建东观点实录:


前情提要: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说,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的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新征程上做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习近平说,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提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北京闭幕,在闭幕会上习主席作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主席强调,“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我们该怎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图片

鞠建东:我们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从发展动力上来理解。这个发展动力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世界的发展动力从物质资本的推动,厂房、土地,转变成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推动,这是发展动力发生了变革。另一方面,产业升级成为了主题,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成为主题。那么从中国我们来看,过去的40年,从1978年到2018年,主要是工业化,今后主要是知识化。以前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那么现在主要是创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那么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论述,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我的理解前两个阶段就是人人不挨打,到人人不挨饿。怎么才能强起来?我的理解就是人人都能接受大学教育,人人都能创新,从这一方面来理解。那么这样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还要加上两条。因为现在经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在2060年全球实行“碳中和”的新能源革命,这就要求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要发生变革,整个世界的产业结构要发生变革,整个世界秩序要发生变革,所以需要我们有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前情提要: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谈到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李强表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首先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好、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第二是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发展更多的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到中国经济如何可持续高质量增长时,李强表示,如何稳增长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考验。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从最近两个多月情况看,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态势,一些国际组织也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

提问:谈中国经济前景,总理用了八个字:长风破浪,未来可期。说到有关具体政策措施,他指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还要“打好组合拳”。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我们今年要怎么做?

鞠建东:我们还是回到产业结构升级主线上来讲,过去从1978年到2018年,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工业化,每个乡镇都在工业化,每个乡镇都有工业产业园,那么今后的几十年主要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那么这种产业结构升级里面,我们特别缺的,我们有巨大需求的,主要是专业服务行业,大健康、大金融、大教育、大科技,以及其所支持的高科技的创新。那么从这些产业结构升级里面,每个乡镇,每个县,每个城市都面临这种从工业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这将长期地推进我们国家的稳定增长。

图片

提问: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的话题就是民营经济,说到关于民营经济方面,总理是这样说的,说两个“越来越”,一个是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另外一个是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该如何解读这两个越来越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信息。

鞠建东:我还是从产业结构升级来看。总理提出了两个数字,一个是我们的劳动力是九亿,第二个是我们的存量大学生是两亿四千万,而我们每年的毕业大学生是一千两百万。你看一看我们紧紧抓住人力资本的升级,什么叫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两年制以上的大专毕业的人数,那么这个不仅仅是增量,而且是存量。我们的九个亿和两亿四千万还差多少?还差六亿六千万。我们不仅仅需要增加新的年轻人大学生的比例,还要有六亿六千万的存量劳动力转化、升级成人力资本,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成人教育,所以这种增加的成人教育,改变人力资源的存量质量,对人力资本的总量改善有巨大的贡献,这是第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刚才讲的知识社会里面的专业服务行业主要是大健康、大金融、大教育、大科技以及支撑的“专精特新”,基本上都是一些民营的小企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给民营小企业,比如说会计,比如说护士,这种给民营的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所以在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里面,民营企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发展可能。

前情提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两会 中国为稳定全球经济发挥关键作用

多国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也让世界印象深刻。威伦(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表示,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带来机遇,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他强调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来实现全球治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这些理念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习近平主席的战略眼光和卓越能力让世界印象深刻。此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两会释放出一系列重要信息,让国际社会从中读出中国发展蕴含的理性、韧性和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了对华互利共赢合作的信心。华尔街日报报道评论,中国政府强调结构性改善而非快速增长,这样的基调和目标是理性的。还有海外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治理风格稳健,增长目标适当,发展前景可期,让国际社会吃下了定心丸,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带来宝贵确定性。              

提问:今年2023年将迎来改革开放的45周年,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利好?

鞠建东: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全世界占有很大的份额,比如说光伏,主要产品都占世界的50%以上,但是这可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二十年前,在2000年前后光伏产品的主要技术是在德国和欧洲。中国一开始做的主要是加工和整装,随后才慢慢发展到技术。2004年左右中国的光伏产业才迅速发展。到了2012、2013年的时候,受到欧洲光伏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我们的光伏产品受到巨大的打击,这个时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的市场。中国西部的金太阳工程支撑了中国光伏产业不至于全军覆没而继续生存下去。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光伏产业推动了整个全球的新能源电力行业的转型,这是第一个例子。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但这个发展是艰苦奋斗得来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例子是电动车,2022年中国汽车的出口340万辆,全球范围内中国已经是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整个中国的电动车的出口迅速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怎么来的?大概从2010年、2012年开始,中国进入电动车的市场,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即使是在特别困难的2020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正是在全球价值链受到了新冠疫情冲击的情况之下,中国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支持了电动车的全球市场。


所以我想这两个例子都能够告诉我们,全球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全球新能源这个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奋斗来的,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来的,中国在这个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能源行业的转型,同时也给像特斯拉这样的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内容根据3月13日《今日关注》节目整理

鞠建东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CTRG)主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14-2017年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2009-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7-2009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驻学者,1995-2014年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经济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获南京大学数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鞠建东教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产业组织,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2016年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经济学类一等奖,2021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       
     

点击收看完整节目:

https://tv.cctv.com/2023/03/13/VIDElwJiFt5cnnt5xLi8vph22303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