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

中美经贸关系新出路——鞠建东提出“竞争共存”四项原则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5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图片来源:环球网

2019年12月9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五次年度总理事会上,由于美国的阻挠,使得旨在改进上诉机构“越权裁决”“审理超期”、法官“超期服役”等体制性问题的总理事会决议草案未能通过。这一国际贸易的“最高法院”面临停摆。中国常驻WTO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张向晨批评了美方的错误做法。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

在他的发言之中,张向晨大使指出,“罗德里克(Dani Rodrik)等35位中美著名经济学家共同发表了《中美经贸政策工作小组联合倡议》,其核心观点是,面对不同的经济政策和模式,生硬脱钩不可取,按照自己的偏好强求一律不可行,尊重差异、平等协商、竞争共存才是出路”。



《中美经贸政策工作小组联合倡议》是2019年10月27日,由包括5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中美数十位著名学者在上海共同发布的报告,主题为“中美经贸关系——寻求新的出路”。该报告被《华盛顿邮报》评为2019年度全球十佳政治经济学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在该联合倡议并发意见之中,清华大学鞠建东教授首次提出了中美经贸关系“竞争共存”四项原则。

鞠建东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他于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学系获得终身教职,2011年晋升为经济学教授。他曾在2007年至2009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并兼任世界银行顾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产业组织。2014年,鞠建东辞去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学系的终身教职,回国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他于2017年回到清华大学,继续从事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产业经济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抓手,他正在带领研究团队创立国际贸易争端这一崭新学科,搭建它的分析框架。


< 鞠建东教授在联合倡议发布会上发言>

鞠建东教授在联合倡议中指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秩序如何演变的问题。中美两国关系是结构性的,既有互利、互惠的部分,也有竞争、对抗的部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出亚洲、北美、欧盟三足鼎立的结构——中美两国GDP加在一起占世界GDP的40%,中美关系是对抗还是合作,很大程度取决于占世界GDP60%的其它国家和地区是在中美之间选边,还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特征和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竞争共存”的世界秩序是现实的。鞠教授以此为基础将两国政策分为四类,相应的对四类政策提出了四项原则。

第一类:互惠政策。例如,两国在分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国际贸易,比如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减税,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减税。两国应该不断拓宽互惠政策。

第二类:竞争政策。例如,在非军用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上两国在政府补贴政策上的竞争。竞争政策的原则是,帮助企业研发、生产更好产品的政策都是允许的;意在损坏对方产品的研发、生产的政策都应该禁止。

第三类:双边对抗政策。例如,军用技术的竞争:这类政策的原则是对等。如果A国实施了一项对抗B国的政策,那么B国也可以对等地实施类似的对抗A国的政策。

第四类:多边对抗政策。例如,A国实施了对抗B国的政策,而且要求C国也对B国实施类似的政策。从构建竞争共存的国际秩序的角度来讲,应当禁止这一类政策,从而使双边对抗不至于扩散到其他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胁迫第三国一起对抗其竞争对手。

第一和第四类政策是上述提案的关键所在,鞠教授认为,拓展互惠政策的空间,限制多边对抗是形成“竞争共存”世界秩序的关键所在。中美两国应该共同努力,把对抗限制在双边范围之内,不殃及其它国家和地区。而两国关系与世界经济的双重结构性特征,也使得两国都有必要走向“竞争共存”的世界秩序。


< 鞠建东教授接受cgtn薇观世界栏目的采访>

鞠建东教授将他的理论风趣地比喻为 “中美关系的丈母娘理论”:“妻子与丈夫吵架,都到丈母娘那儿告状。其实,决定这个家庭的幸福或分崩离析,很大方面取决于丈母娘。重点是,如果丈母娘支持女儿,反对女婿,那么家庭矛盾会激化;相反,如果丈母娘是处于一个中立、独立的立场,主要是劝和,那么家庭矛盾就会趋于缓和。所以决定中美关系的,很可能是第三方,比如欧洲。欧洲不应该站在中国或美国一边,而是应该保持独立。中国和美国都不应该要求世界其他国家选边站。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大国之间能竞争共存,我们应该禁止多边对抗。从历史上看,不把双边对抗变成多方对抗,是防止大国冲突演变成世界性的冲突的关键。”

善于发前人所未发、进行前瞻性研究一直是鞠建东教授的学术研究特点和追求:1988年,他和合作者最先探讨东北亚经济合作,并提出了东北亚自贸区的构想。1995年,他和合作者提出通过贸易政策改革提高社会福利的充分必要条件,后被纳入各国通用的研究生层次的国际贸易教材之中。2005年,他和合作者创造性地将微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学和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相结合,提出动态结构分析框架以解释全球贸易不平衡;目前,它已成为国际经济学之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他和合作者也凭此获得2016年度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09年,他和合作者发现美国对华贸易并不遵从比较优势,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美国对中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2017年,美国根据《1974年修订的贸易法》第301条的内容对中国展开调查,他领导研究团队提出我国可以考虑以镜像战略的思想,构建贸易政策规则。2018年他发起“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举行主题为中美贸易争端的大型学术论坛。2019年,他为本科生开设“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课程,使得清华大学成为全球第一个开设中美贸易争端课程的大学,选课学生多达两百余名。


< 清华大学本科生通选课“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结课师生合影>

在中美贸易争端的大背景下,2019年10月,鞠建东教授甫一提出中美经贸关系“竞争共存”四项原则,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虽然在2020年1月15日,中美两国签订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暂时中止了近两年相互加征关税所导致的紧张局面。然而两国关税并未实质取消,友好经贸关系并未完全恢复,但是,应该注意到中美经贸关系已经,并且将会继续深刻地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与结构。鞠建东教授和他率领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将持续关注中美经贸关系,聚焦全球重大经济与金融问题,充分发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理论研究、国际交流及政策沟通上的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全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