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新闻

首席圆桌四 | 碳中和的宏观影响、机遇和研究路径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7日         来源: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4月10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PBCSF)主办、京东科技集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和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CFD) 承办的 “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2021全球经济与政策展望”在27个平台全网直播,受到近百家媒体瞩目,直播观看人数超千万。

圆桌(四)碳中和与宏观经济与会嘉宾合照  
 
论坛圆桌(四)主持人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们围绕“碳中和与宏观经济”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在习主席宣布碳达峰、碳中和以后,各方积极性都非常高,很多地方政府、很多部委、很多金融机构、很多企业都在做碳中和的规划。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同时担心如果力度大了,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影响企业发展。碳中和转型将如何影响经济?各位经济学家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一.碳中和的宏观影响

中金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全球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包括其中的利益,要以某种方式在全球系统里面进行分担和分享。如何进行分享,需要国际协调。中国的碳排放量是全球的30%。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有引领作用,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黄海洲  
 
黄海洲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既面临巨大挑战,也有一系列竞争优势。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应避害趋利,以电气化+清洁电作为碳中和主要抓手,发掘清洁能源的制造属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碳中和可能带来100万亿级以上的投资,投资可以带来技术进步。中国有非常强大的制造业,碳中和需要的技术投资,有利于推动技术升级换代和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把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和等等一系列的效益做大做强。碳中和的天量投资会不会带来通胀上升,很大层面取决于投资的效益。如果技术进步足够快,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未必会带来通胀。比如美国在页岩气、页岩油方面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带来能源成本的下降。如果投资带来的效益不大或者不够大,简单的印钱是一定会带来通胀的。

海通孙明春认为,碳中和的影响是动态的。碳中和转型的前期可能对经济增长和通胀有不利的影响,后期则会是非常大的机遇。尤其在后期,成功的经验、技术、产品、服务很有可能用于全世界。碳中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效益,就是防范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风险。环境效益风险目前来看还是被低估了,如果能够把全球宏观经济的长尾风险降到一定限度的话,避免全球灾难,带来的效益是无穷的。相比起来,转型的阵痛,需要让全民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经济带来的非线性的影响。为了避免让部分行业承担过高的转型成本,应该在最终消费端采用碳税的政策。

孙明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积极推进“碳中和”有利于我国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每一次全球的工业革命都会开启一次全球长周期的经济增长,大概60-100年。如果以这个眼光来看现在,现在处于上一轮工业革命的尾声,所以出现了全球性的总需求不足、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大家怎么才能走出困境呢?新世纪前十年科学技术的储备已然孕育新的产业变革,催生新一轮技术长周期地启动。只有率先实现结果调整和技术跨越的国家和企业,才会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中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碳中和”带来的需求,能够刺激全球经济走出“总需求不足”持续低迷的陷阱。不能认为碳中和的任务很重,担心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会受到影响,就停滞不前。相反,应该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因为这有助于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鲁政委  
 
鲁政委还认为,碳中和会对国际贸易带来重要影响。例如,欧盟要把《巴黎协定》作为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实现碳调节税的问题,未来出口到那里的产品对碳排放要进行中和。如果中国的中和成本比欧盟的低或者比美国的低,需要被额外征税,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另外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按照兴业的测算,如果矿石在现有的水平下进口量下降20%,在现有的技术不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中国的碳排将会因此而总量减少45%。如果说矿石的进口降低50%,我们的碳排会降低11.2%。如果矿石能够进口下降80%的话,碳排将会下降18%左右,这是不做任何技术改造的结果。这是通过外贸和相应政策作出的调节。未来中国是否有必要系统的考虑关税的调整问题。

巴克莱常健认为,中国面临的碳中和转型时间短,压力大。低碳转型带来会带来成本推动的冲击,将会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通胀和产出方向相反)。在一个理想的状况下,如果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可以实现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借着碳中和净零排放政策的承诺,如果能实现转型升级和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包括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理论上,在中期有可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可以维持潜在增速可能还会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5%等之类的水平。 即便在那种情况下,通胀的压力始终是上行的,成本推动的压力,从全社会的工业、服务业都是上行的。

常健  
 
马骏认为,至少要从四个维度来看碳中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是额外的投资。中国未来三十年走向碳中和可能需要额外的几百万亿的投资,对需求有很大拉动。二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降低通胀风险。过去十年在光伏、风电设备的技术进步已经使其成本下降了80%,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其他新能源如氢能、海上风能有了重大技术突破,整体的能源成本可能会大幅度持续下降。三是政策因素。碳中和不会自动发生,必须要有配套出台很多政策,包括能源政策、环境监管政策、绿色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碳市场政策等。这些政策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的不同行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四是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潜力和进出口环境会影响这个国家是受益还是受害。如果一个国家大量进口石油,例如中国,碳中和以后就不需要进口了,全部用本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因此是个利好。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国家有没有出口很多跟碳中和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中国有这个能力,因为中国既是制造业大国,也有很大的市场,规模效益很大,成本可以降得很低。光伏风电设备、电池技术都可能成为全球非常有竞争力的技术,出口到全球更大的市场。
马骏
 
二.碳中和的区域影响
 
马骏指出,在面对碳中和的机遇,各地反应差异很大。有些沿海地区非常积极,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能够提升他们的经济增长潜力。因为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尤其是绿色低碳的投资,带来技术进步和引进人才,甚至能开拓全球市场。但是也有地方在考虑怎么充分利用碳达峰的十年期继续规划传统的能源和高碳的项目。但若十年之内提高了峰值,以后碳中和就会非常困难。对于整个经济碳强度太高的区域,例如山西,直接与煤炭相关的经济领域达到60%,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挑战,涉及当地的资源禀赋问题,除了引进产业和人才,也需要外部的援助帮助他们改变战略和观念。
鲁政委回应,对于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可以建立跨区域的补偿机制。同时,传统能源生产的地区,很多时候原料也有有其它用途,例如作为化工产品。煤炭的地区也有很多气可以采,这些气比煤的碳排放更低。还可以研究碳的封存及时有没有可能在过去的煤矿的矿井里进行封存。
 
三.碳中和的转型路径和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

马骏介绍,碳中和对宏观经济和经济结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投资机遇和金融风险两个领域当中,投资机遇在今后三十年将达到100万亿到300万亿人民币。同时,金融机构若继续停留在高碳的产业和企业中,也会面临违约率升高和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的风险。

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分享了美国和欧洲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的研究框架和具体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强调数字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能源需求会在未来30年内有重大改变。低碳能源会从目前占全球能源组合的15%上升到70%,其中清洁能源、氢能、生物能源都会是重要的解决方案。化石能源的应对重点,需要提升碳捕捉和封存的技术并降低成本。在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有五大关键支柱:(一)降低单位能耗;(二)推广清洁能源(电气化);(三)使用氢能和生物能源;(四)利用好技术固碳(CCUS和CCS)、碳捕捉、利用和封存;(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种树和低碳农业等。预计碳捕捉和封存的重要性达到17%,自然方案也需要达到25%才能实现全球碳中和。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金融机构在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自身作为金融中介的特殊能力和角色。首先金融机构要实现在资产层面的碳中和,对传统的高排放行业可能需要及早防御,才能规避金融风险,中长期来看是降低了未来的潜在损失。其次,金融机构在碳中和资产层面也会有更多的绿色资产的机遇,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与绿色科技相关二级市场投资等等。此外,金融机构还要积极参与碳市场和碳信用交易市场,包括中介活动和产品创新活动。这个市场目前还是一个以行业为主的碳排放额度的市场,金融属性还不够强。但在推进碳中和的进程中,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马骏补充,绿色低碳的投资可能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多的融资、承销、服务的机会。同样,退出高碳产业也会带来机遇,比如最近已经开始有转型债、转型基金等等,这些金融服务是帮助高碳企业尽快的转到低碳和脱碳,这个过程中也需要金融服务。

四. 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于碳中和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框架,马骏作了三点总结。第一,需要在宏观经济层面有一个比较有质量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碳中和所带来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个框架应该是动态的、跨周期的模型,将气候模型和能源模型融入宏观经济模型。第二,要深入研究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和对投资所带来的挑战。挑战主要是高碳行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需要做更多量化的分析。不只是金融机构,央行作为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应该进行分析。第三,碳中和会带来收益成本的不均衡分配,包括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分配、行业之间的不均衡分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某些经济体、某些产业的大幅度萎缩甚至造成失业。如何保证一个比较公平的转型,让社会稳定不要受到太大冲击,这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题目。

2021年4月10日,阔别两年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云端正式回归。本届论坛以主旨演讲+圆桌讨论两部分组成,采取线上参会、全网直播的形式,让观点交流、思维碰撞畅通无阻。论坛邀请到二十余位重量级嘉宾相聚云端,围绕全球经济展望、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后疫情时代的货币和信用、碳中和与宏观经济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总主持人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教授担任。

 

更多2021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CIFER公众号后续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