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构”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and Reforms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分会场二——“国际贸易摩擦与产业发展”分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后刘政文以“人工智能产业链与全球治理”为主题做了演讲。

刘政文于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班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INSE)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产业组织实证研究和产业政策。

演讲开始,刘政文博士首先分析了在全球治理框架的讨论中关注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性,随后梳理了人工智能行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结构。研究指出,人工智能产业链从上游数据、算法,到中游芯片生产,再到下游的具体应用场景,存在着广泛的国际分工。例如美国在上游算法、设计领域占主导地位;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部分欧盟国家共同参与了中游芯片生产环节;中美在下游需求端发展领先。除此之外,刘政文博士还指出瓦森纳协议等出口管制协定对有形产品和无形技术的禁运提高了该行业的技术壁垒。最后刘政文博士讨论了人工智能行业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场景。一种场景下,巨型公司的垄断可能带来监管缺失,抑制新企业进入,数据、隐私的规则被破坏,造成高度不平等和其他社会问题。另一种场景下,形成全球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和合作共赢的产业链结构,对大型公司实行全球合作监管,此时会有更多新企业的进入和更快的技术进步。综上,研究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同样应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以最大化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