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办的“2022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遥出席由CIFER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余心玎主持的金融与国际贸易分论坛十,分享其与合作者(见下图)题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企业产品创新吗?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Does FDI Increase Product Innovation of Domestic Firms? Evidence from China)的文章。

唐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2009 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2009到2016年在美国Bowdoin College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碳中和经济学。曾教授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与政策,中国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亚洲经济专题和微观经济学原理。
唐遥
1978年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2021年外资存量已位列世界前五。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29%,排名第一。虽然中国制造业还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但过去四十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在产品质量和种类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在外商投资和制造业生产均表现强劲的背景下,文章实证考察了对外国直接投资(FDI)是否对中国的产品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文章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识别2002年外资政策变化对中国产品创新的影响。因变量为产品范围,用于衡量企业的产品创新;冲击事件(treatment)为2002年外资政策变化;控制变量包括企业产出规模、企业年龄、资本-劳动比、全要素生产率(TFP)、TFP的平方项、企业融资受约束程度等。
具体而言,文章以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改作为FDI政策的一个冲击性变化,通过对比1997和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鼓励、无变化、收紧三种政策变化类型进行编码。根据编码结果,106个行业属于“鼓励”范畴,作为处理组;294个行业无变化,作为控制组;13个行业政策收紧,11个行业属于混合状态,均不纳入本研究。
研究采用来自工业企业年度调查(Annual Survey of Industrial Firms)和中国产品产量数据库(China Product Output Database)的企业层面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至2007年,处理后共计得到396378个观测值。
文章主要有四个发现。第一,同行业内,外资准入放松后,平均产品发明增加5%;第二,如果考虑产业结构垂直联系,上游行业的外资进入会促进本土企业产品范围的扩大。而如果下游行业有更多外资引入,会抑制本土企业产品范围的扩大;第三,异质性方面,高中低技术行业呈现不同情况:外资对产品创新的正面效果主要出现在中等技术行业和低端技术行业中,在高端技术行业不显著,这也指明了本土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四,外资对创新的影响可通过两个渠道实现:在企业层面,引入外资能够提升研发投入,从而影响创新,在行业层面,引入外资则有助于缩小中国与世界的技术距离,从而促进创新。
文章还考虑了2000至2007年中国发生的一些重要宏观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回归中引入出口关税、进口关税、进口中间品三个变量,发现对产品创新均没有直接影响,且主要变量显著性仍旧稳健。这说明本文的发现并不能被同时期其他政策变化或汇率变化解释。
此外,文章区分了其他结果变量,针对行业内创新、跨行业创新、TFP等进行了相应回归,同时还运用了事件研究方法、SDID方法等不同的识别方法进行检验,均发现外资对创新的正面影响显著存在。
徐嫄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徐嫄对文章进行了点评。徐老师首先总结了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及主要结论,认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很扎实,是一篇非常完善的文章。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衡量上,或可进一步考虑除产品范围之外的其他方式,以便对结果进一步检验。根据本文及其他文献的结论,外资政策放松对产品范围有正向影响,而对生产率有负向影响。徐老师基于自身研究提出,在地区层面上,FDI对生产率可能存在正向影响。这也为综合理解现有研究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