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张瑜 | 美国通胀未来一两年压力较大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8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近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PBCSF)主办、京东科技集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和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CFD) 承办的 “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2021全球经济与政策展望”在27个平台全网直播,受到近百家媒体瞩目,直播观看人数超千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教授担任论坛总主持人。
 
论坛圆桌(三)主持人由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担任。出席圆桌论坛(三)的嘉宾分别有,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首席宏观分析师们围绕“后疫情时代的货币和信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提到关注国内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主要涉及了三个大类问题,第一是经济基本面预测和货币政策预判,第二是全球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预期,第三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和新兴市场资产走势的影响。
 


张瑜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在发言中表示,今年GDP增速在9%左右,通胀很难上3%,PPI在年中会到5-6%。张瑜认为,预计今年社融增速11.5-12%左右,但今年的信用收紧往来不太会重复像2018年那么剧烈。对于美国经济政策的判断,张瑜预测,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美联储有缩减宽松的风险,美国通胀未来一两年压力比较大。张瑜指出,今年出口可以达到8%,并没有出现陡然的降低,中美进入到一个经济货币双周期小背离,人民币有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不会是很大的压力。
 

张瑜发言中

 
以下为发言全文(未经嘉宾审阅):
 
陆挺:首先,先关注国内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每个嘉宾回答一下您认为今年我们国家的GDP增速是多少?您认为什么样的GDP增速在今年是比较合理的?通胀是否会明显上升?这个就算是我们奠定讨论中国经济的基调。然后我就让您回答几个问题,都是比较简洁的:怎么样理解政策不急转弯的基调?今年央行有没有可能加息?今年信贷增速或者社融增速大概会是多少?今年财政政策是不是会比较紧?我们市场融资利率会不会明显上升?我们的国债利率高点今年大概会到什么位置?
 
张瑜:谢谢陆博!
 
我先说一下我们如何理解不急转弯,我把这句话拆成两部分,转弯和不急,“转弯”体现防风险和终端信用管理上,刚刚郭博和梁博都提到了,关于地产信用政策还有隐性债务化解上,这两点体现的是转弯。关于“不急”体现在货币政策稳定性上,政府多次表达稳增长的底子还不扎实,往下半年看的话,两个关键点,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国内是地产,国外很大部分在于出口,这是很难明确,有一部分相机抉择在里面。可能不急于过早加息或者公开市场操作太紧,转弯体现信用管理,“不急”体现的是货币政策,所以,我不看好明确加息,目前没有这个条件。
 
第二,增速上位置更合理或者我们怎么估计,我们的看法介于几位老师之间,看到9%左右是合理的。市场上的观点已经形成一致预期了,基本看8%以上,从两会当中给我们的指引增速,一方面赤字率的隐含,一方面看到税收收入增速的名义增速隐含,两点隐含增速都是9.8%、10%左右,这是名义增速。扣掉通胀的话,至少官方给我们的指引,两会隐含的实际增速来看,肯定比我们低,7-8%左右,这点有一定的分歧度在当中。
 
第三,通胀来说,我今年认为通胀核心矛盾不在CPI,核心矛盾应该在PPI,CPI总量很难上3.5%以上,核心通胀很难上2%,意味着对货币政策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变量,PPI确实关注点更高一点,5、6月份高点,5月份读数可能6%左右,很大预期差在于今年下半年PPI环比上,虽然同比略有回落,环比还能正几个月,债市在等利空不是二季度经济多好或者读数多高,等的是后半段利空,才是下一个宏观大类交易的矛盾点。
 
第三,今年财政是否偏紧包括社融增速,我整体认为社融增速11.5-12%左右,今年紧信用或者关于信用收紧往来不太会重复像2018年那么剧烈,完全通过分子端降杠杆这件事情上其实已经一部分被证伪掉了,希望做好经济、做好分母端扩张,这是降杠杆主要侧面。
 
最后一点,市场利率,我认为明显上行,如果陆博指贷款加权利率,我认为这个利率有上行,10年国债利率高点,目前对整个二季度经济利空几乎不太做定价,风险不能完全排除,利率高点3.5%依然是可能触及的位置。
 


圆桌(三)后疫情时代的货币和信用与会嘉宾合照

  
2021年4月10日,阔别两年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云端正式回归。本届论坛以主旨演讲+圆桌讨论两部分组成,采取线上参会、全网直播的形式,让观点交流、思维碰撞畅通无阻。论坛邀请到二十余位重量级嘉宾相聚云端,围绕全球经济展望、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后疫情时代的货币和信用、碳中和与宏观经济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