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21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 (CTRG) 年会"圆满举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任助理教授韩鹏飞出席并分享其与合作者们 (见下图)题为《中美科技脱钩、创新与企业绩效研究》Mapping U.S.-China Technology Decoupling,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的文章。
韩鹏飞,201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加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他的研究尤为关注中国问题以及中美比较。他最近的研究题目包括中美科技脱钩、移动支付的跨国比较、后新冠时代的创业融资,以及中国的知识产权交易。
韩鹏飞
韩鹏飞与其合作者的文章中提到,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剧以及相互信任程度的衰减,引发了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走向“脱钩”的忧虑。文章将中美两国的专利数据加以联通,通过对中美两国专利的相互引证倾向进行正交分解,来测度中美科技脱钩的程度,以及中国在科技领域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大势是走向融合(亦即脱钩程度的下降),而中国对美国的科技依赖度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中国在一个技术领域与美国脱钩程度的上升,将引致该技术领域中国对美依赖度的上升,而这一变化又将伴随着未来中美脱钩程度的下降。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中美科技脱钩伴随着企业创新产出的上升,但是也伴随着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值的下降。对于美国企业而言,中美科技脱钩并未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面临着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冲突。美国通过实体清单实施的对华经济制裁,并没能引致中美两国的科技脱钩,而是激励中国寻求更加独立的科技发展。
刘青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教授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明确technology decoupling的概念,把文章聚焦到innovation (强调中美的技术发展路径是否会有diverge的问题) 或者adoption (美国不让我们用他们的高科技产品、技术、芯片等) 其中之一;文章中用patent citation来度量innovation,但在许多文献中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technology diffusion,建议可将文章主题写为Mapping U.S.-China Decoupling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申请专利引用美国的概率相对于引用中国自己专利的概率,这里的假设是citation更多的取决于knowledge source以及我们想度量的是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这个标准化是否必要?为什么P一定要落在0-1之间?第三个问题是衡量innovation quality的经济学含义需要思考,可以考虑换成三年或者五年后的citation来度量innovation quality。
CTRG与会嘉宾学者
CIFER公众号将在会后持续详尽推送各演讲嘉宾的个人学术观点与成果分享,敬请关注。
扫描图中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