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上午,2019“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贸易壁垒分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 (CIFER) 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 (IDC) 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庄嘉霖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美国对华反倾销、中间品进口与出口产品质量”。
首先,庄博士与其合作者基于2000-2014 年中国海关数据与世界银行反倾销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了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同时还进行了企业的异质性分析。庄博士与其合作者得出的结论有:第一、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该影响在反倾销立案调查、反倾销初裁和终裁三个阶段均成立,但反倾销征收税率对出口产品质量不存在显著影响;第二、本文的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反倾销对具有不同特征企业的产品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第三、本文发现美国对华反倾销显著抑制了中国相关企业的中间品进口,而且降低了进口中间品的质量,进而导致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下降,这可能成为美国对华反倾销导致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机制。
最终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提供了政策启示。首先,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指控时,政府应当支持企业积极申诉维权。由于美国对华反倾销肯定终裁的负面影响大于否定终裁,且反倾销调查初期的影响较小,在终裁之后出口产品质量才出现大幅度下降,因此,出口企业在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立案后应积极应诉以争取有利的裁决结果。其次,出口企业在遭遇美国反倾销后往往面临更高的融资约束,从而抑制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当反倾销制裁降低企业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时,政府应通过补贴等手段为涉案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缓解出口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后,企业自身应加强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传统优势产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较弱,促进其转型与升级刻不容缓。新兴产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化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
随后,日本神户大学教授赵来勋(Lex Zhao),就“美国对华反倾销、中间品进口与出口产品质量“带来了精彩的点评。赵教授表示作者们工作细致、逻辑清晰,提供了很多指标来验证产品质量,其中包含一些较为特殊的指标,建议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更加常用的方法。赵教授指出,文章中提到的反倾销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影响是负面的,但也可从长期和短期的角度对比辩证的来看。
庄嘉霖,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楠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中国经济史。于《世界经济》发表《开放、市场整合与经济空间变迁:基于近代中国开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