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新闻

新闻 | “全球竞争与经济”分论坛——“2019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9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 打印

2019年12月8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 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 (IDC) 联合举办的“2019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and Reforms in Globalization) 分论坛二——“全球竞争与经济”成功举办,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主任刘程副教授主持了该分论坛,并与在场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高小龙博士分享了他与董银果教授合作的论文《中间品进口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他们的研究利用2000-2013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中间品进口行为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的种类和质量均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但是中间品进口的数量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存在负向作用,且这一现象存在明显的企业异质性。此外,机制检验发现中间品进口质量和数量通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来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而中间品进口种类通过提高企业资本劳动比、降低进口成本来促使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图为高小龙博士)

高小龙博士演讲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闫云凤老师对文章进行了点评。她指出高小龙博士的论文思路清晰,实证过程规范严谨,并且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之后,她就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球价值链的测算方法、文章机制等问题与高小龙博士进行了交流,并建议高小龙博士在文章中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讨论。

(图为闫云凤)

接下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彭婉带来了与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的题为“三足鼎立治理体系——全球治理结构新探索”的研究报告。通过对全球治理、全球性公共品的文献综述,彭婉指出当前学界对全球治理的研究集中在全球性问题与国际组织运行两个层面,鲜少关注更为基础的全球治理结构问题,之前全球治理结构的代表性观点为“霸权稳定论”。该研究随后通过理论模型证明,由全球和区域双重治理机构提供不同类型公共品,同时区域治理机构间存在异质性与竞争是最优的全球治理结构。通过和以“霸权稳定论”为代表的全球治理结构文献对话,该研究指出核心全球性公共品特性决定了全球性公共品供给方式,供给方式与当时国家间力量对比共同决定了全球治理体系。“霸权稳定论”从有效到失效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核心全球性公共品从自由经济秩序向科技创新转变。最后彭婉对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现实可行性做出了分析。她指出当前在多个经济领域内已经出现了全球与区域双重治理的雏形,同时全球贸易、生产和消费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洲地区三足鼎立的经济结构,建立全球与区域双重治理、区域以三足鼎立结构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具备现实可行性。

(图为彭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项目副主任焦东华在点评中提到,彭婉的研究从全球公共品提供的角度考察了全球治理结构,文章具有很多亮点,如模型简洁有力、回归分析扎实,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背景之下,文章选题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她同时对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首先,文章的模型和文章讨论的具体问题还存在一定距离。其次,实证回归和理论模型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该文章讨论的双重治理结构只选取了金融这一个分支,而实际上双重治理机构除了金融还在其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在分析双重治理结构的部分,文章可以进一步讨论在缺少自由市场机制约束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国际机构、区域机构的协调联动机制,才能提高公共品提供的效率.

(图为焦东华)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主任刘程教授汇报了文章“逆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第二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贸易和投资等各个领域逐步陷入低潮,逆全球化现象愈加严重。针对当前主流国际经济学在微观基础方面的缺陷,以及尚缺乏严谨分析范式的领域,如贸易冲击与人工智能冲击,主导货币体系与全球价值链的不稳定性,跨国公司政治联系、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金融监管、贸易协定、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学的融合等方面,刘程教授进行了探索性的阐释。论文指出,国际经济学仍需提供与现实结合更为紧密,且更具想象力和洞察力的新理论和政策工具,来为解释和预测世界经济的现实走向做出贡献。此外,我们也需要这些理论和政策工具来为包容性增长服务,帮助微观主体和政府理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阻力来源,并为下一轮全球化的繁荣,以及为全球经济走向更公平、更有助于实现生产潜力的新阶段,给出理论解释与指引。

 (图为刘程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吴杰点评了刘程教授的文章。他指出刘程教授的文章内容详实,并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吴杰教授同时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文章中对中国相关研究总结较少,而西方的模型研究和中国实际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文章针对中国研究进行一定的拓展。其次,文章虽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讨论相对较少,建议可以在后续更多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

(图为吴杰)

最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马雪琰分享了题为“技术竞争与二流大国陷阱”的报告。她指出,中美两国技术竞争是此次中美贸易争端中重要的话题。中美两国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的同时,中国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接近美国;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中国技术进步打击的手段也越来越清晰。她与合作者的文章从理论模型和实证证据两个角度出发,解释领先国家对追赶国家实施技术遏制手段的内在逻辑,定义二流大国陷阱,并指出追赶国家实现技术蛙跳、避免二流大国陷阱的可能途径。当新技术的创新是基于旧技术,而领先国家通过采取技术管制遏制追赶国家获得技术进步时,领先国家往往能够垄断先进技术,进而维持自身领先国家的地位。文章最后提出建议,追赶中的大国,要持续保持更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增加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并积极利用“第三国效应”,保持来自世界其他技术领先国家的先进技术的输入,避免陷入“二流国家陷阱”。

(图为马雪琰)

大连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陆文玥指出,马雪琰与其合作者的文章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变迁理论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他同时指出,文章假设专利保护较强,但目前中国的专利保护水平很难说强,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他还就模型计算的细节问题和马雪琰进行了交流。

(图为陆文玥)

最后,刘程教授感谢大家的参与,本次“全球竞争与经济专题”会议在大家的掌声中顺利结束。“2019国际贸易关系与全球化重构”学术研讨会是CIFER举办的第二届讨论中美贸易争端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前沿学术论坛,本届各分论坛共报名超过3000人次,共征集文章200余篇,志愿者投递简历近300份,发言嘉宾50余人,开幕式观众过千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规模讨论中美经贸关系的学术论坛,代表着当今国际贸易关系研究领域的前沿思想。